十一:默觀生活
〔題要〕
當人類藉著媒體獲得了許多資訊,而資訊及搖控等設備也確實接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生活距離;但是,資訊的複雜有時超過人類所能負荷的程度,同時也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思考、感覺、擁有及生活的模式。媒體的使用並未讓人類的心靈獲得平安,反而更加嘈雜及困難,若是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與反省,人的觀念將成為荒蕪之地。
〔福音〕
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祂講話。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罷!」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十38-42)
1.這二姊妹各自以什麼方式對待耶穌?
2.耶穌如何看待這二姊妹的生活?
3.按照前二題的反省,你會如何去配合或調整你自己的生活?
〔方濟〕
方濟在選定了自己願意他們作自己旅行伴侶的弟兄後,便向他們說:「你們要因主的名,兩個兩個地上路吧!你們要謙虛、單純,由早晨至午時前祈禱時要守靜默,在內心要常祈禱天主,你們的言談要同在會院一樣,謙虛而熱忱。因為無論我們在何處,去何處,我們時常帶有我們的小屋:我們的肉體弟兄就是我們的小屋,而我們的靈魂便是隱居於小屋內的隱修士。故我們應不斷地祈禱並默想著天主。假使一個靈魂不能在其小屋內安靜自持,則以人工造成的小屋為一位會士,也將沒有多少價值。」(成德65)
1.你如何了解「守靜默」及「常祈禱」這兩個信仰態度?
2.你如何了解在肉體內小隱修士的說法?
3.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可以作到「小隱修士」的說法嗎?
〔分享〕
1.人若不知隱退回到自己的內在生活,不知如何在獨處中思考,沒有真正的沉思,人的生活便無法展現出豐富創造性及共融的生活。耶穌出現於群眾之前,也曾在曠野裡獨處。
2.一個人若不願意喪失自己、不放棄個人的私慾、自以為是…他就不可能聽到,也無法感覺到那在心靈深處召叫自己的聲音。
3.方濟是一位具有深度生活的人,他能看清靜默、獨處、反省及沉思的必要性。尤其是當他以友愛精神與其他的人以及萬物相處之間,方濟知道如何暫時自他們當中隱退,為的是再次出現在他們中間時,能夠與他們建立起新的友愛、情感及存在的關係性及聯繫。
4.當人知道如何在生活中獨處,便是在準備發現絕對的「你」的真實性。
5.學習靜默及默觀生活,便是要我們能深入到生活的本質及內涵;走得愈深,我們便可以走的愈遠。
〔方濟的話〕
凡因主恩能工作的弟兄,應忠誠和虔誠地工作,以避免空閒,它是靈魂的仇敵,他們不得因工作而撲滅聖善祈禱和熱忱的精神,因為所有其他現世事物,都應為這種精神服務。(會二,五1-2)
〔吟詠〕
1.心靈花園
獨處是心靈的花園 渴望天主愛的澆灌 是結果實的地方
有主耶穌與我們同在 帶領我們經過死陰幽谷
2.愈走愈深
靜默中與天主相遇 走進天主聖愛的深處
讓我的生活 愈走愈深 也走得更遠
3.旅行者
我是旅行朝聖者 走向天主無限的愛
走向生活最大的可能性 回歸一切美善根源的天主
〔祈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