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一月份祈禱會中劉維喆的分享

耶穌召選門徒.耶穌召選我

這次福音的段落是《馬爾谷》1:16-20。事前準備時,我發現14,15亦有可說之處。《馬爾谷》1:14-20先寫出若翰遭監禁後,耶穌宣講福音之開始,再敘述兩對兄弟之蒙召。15a之「時期已滿」,NRSV譯作“The time is fulfilled”,JB譯作“The time has come”…無論如何,是在說一種關於時刻、時機的事情。

若問蒙召的經驗,我會說那實在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特殊恩寵的時期卻是有的,2002年六月便是我特殊的時期。那時候我還未領洗,在耕莘文教院,即古亭耶穌聖心堂聽道理……

16-20描繪兩對兄弟蒙召的圖像。若要我自我描繪一番,那是一個埋首書堆前的圖像;還記得02年夏天,我常在桌前沈思,腦後一尺的書架上高高供著一套《神學大全》;那時候我趕忙要完成社會科學的碩士論文,但滿腦子想著天主教修會與中世紀神哲學。以往,我看「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總是往「我的召叫就是學術」這方面去想,這次卻有所不同;我以為「蒙召成為什麼」(to be)比起「去做些什麼」(to do)還要是更為根本、關鍵的事情。天主給人召叫,是在自由當中,而不是一種命定的,即不可更動的召叫;「去做些什麼」,可以選擇,然而要緊的是成為以天主為其生活核心的人。

《馬爾谷》沒有著墨於兩對兄弟於當時的內在轉變。那一年的六月份,我從每主日進堂,轉變為每日進堂,且越來越愛參與彌撒;彌撒前、中、後,我均用心地投入其中,且在聖言以及領聖體時我所領的降福中,體會到天主臨在;參與聖禮是如此,生活的革新亦同行並進,毫不遲延。那時候,我仍愛做都市「田調」,常徘徊在某些特定畛域,憑弔在現代性底下的廢墟,然而,我所關注的逐漸地轉變為各處天主堂,我目之為都市內的「綠洲」。我的思維,逐漸轉變為以天主的事為中心。

我不敢保證不會有背判主的可能,不過特殊時期的經驗,已為我留下烙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