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十二:阿們

十二:阿們

我們天父──你的名是聖的

為何你的旨意不被實踐如同在天上呢?

為什麼你不賜給我們日用的糧呢?

為什麼你不寬恕我們的過錯?

讓我們可以忘記我們的抱怨呢?

為什麼你還仍讓我們面對誘惑呢?

我們的天父,如果你在天上

為什麼你不救我們免陷於邪惡,好讓我們說阿們呢?

耶穌教導我們的「天主經」,以「阿們」為結束;它與信德、真理、證實、肯定及信任等意思有關。聖經樣子來說,懷有信德比持有某些真理更為重要及更具有意義;它也意味著,一個真誠的信任,信任一個奧秘及最終的事實。我們可以向世界、生命及所有存在事物說阿們:就照它的樣子存在罷!這便是為什麼相反或是沒有信德的結果便是懼怕,不能相信某一個人或是相信更大的力量。這個更大的力量──我們意識到是一種奧秘及最終基礎──是意義後面的意義,其實指的就是天主、天主父及無限的美善及愛情。阿們意味:就樣成就罷!(羅一25;十一36;迦一5;斐四20;格前十六24

存在能說出阿們,就是指:存在相信、信任及確定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天主父的手中;祂早已戰勝了恐懼及不信任。主禱詞包括了整個人走向天堂及根植於土也上的一切。我們向邪惡的威脅說是的及阿們,向誘惑說阿們,向我們接受的恥辱說阿們煩懮說是的;只要我們保持確信:天主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因祂的聖名被奉獻了,我們相信祂的國將會來臨,我們確信祂的旨意會在地上實踐,如同在天上一樣。

主禱文開始於那些以信任的態度,眼光著天上的人們,因而我們也獲得了解放;在經歷過人類生活的壓力之後,我們以同樣的信任作結束及祈禱說阿們。這個信任在耶穌身上找到了起點,祂是唯教導我們作這個祈禱的人。祂將我們從所有矛盾的生活中整合了起來。

保祿宗徒說:「在祂內只有一個『是』」(格後一19)每一件天主給我們所許下的,都會在耶穌內成為「是」的(格後一20);若望說:耶穌是「阿們」。(默三14

如果耶穌是我們在祈禱中所加下的阿們,我們便被確信:天主常俯聽我們。我們最大的需要是:我們天主父常在照顧著我們!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十一:乃救我於凶惡

十一:乃救我於凶惡

[題要]

如果「不要讓我陷於誘惑」的祈禱,包括渴望的因素的話,那麼,最後的祈求:「但救我們免於凶惡」便是祈禱的高峰。免於凶惡及邪惡,是為了讓我們能在自由中,在天主的國內,享受天主子女的生活。如果邪惡被戰勝了,天主的國就來到了,新天新地也開始了!天主的名便受顯揚!但是,邪惡尚未被克勝,它仍是人類歷史的部份,繼續威脅著我們,「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伯前五8)

[方濟]

但救我們於凶惡: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是未來的。

誘惑也是在效法主耶穌的生活,是一種考驗也是恩寵;我們向天主父祈禱說:「但救我們免於凶惡: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是未來的。」方濟這簡短的祈禱,這正反映了彌撒中感恩祭及天主經結束後立時的祈禱:「上主,永你從一切災禍中拯救我們...」

[福音]

我們閱讀《馬爾谷福音》第九章1-29.
綜合反省的話是:「這一類,非用祈禱和禁食,不能趕出去的。」(谷九29)

1.從整段福音討論1)基督(顯聖容);2)教會(九位及父親的遭遇及困難);3)世界(邪魔);其中各有什麼樣的涵義?
2.如果我們將這三個題目,以不同方式來排列的話,對人類的整個生活有什麼樣的意義?(基督-教會-世界)或是(世界-教會-基督)。
3.「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

[分享]

1.凶惡的情境。我們不可以漸少對邪惡的認識或意識,它不是固定在某一個地點,它就像無線電的傳播一樣,常圍繞在人的四周行動,常讓我們無法達到我們努力的目標。尚且,它似乎是一個具有活動力的東西,在人類歷史中活動;在這個意義之下,它成了一個結構性的事物,而且這種結構成為一種會讓人類的統一性遭受到破壞的系統及結構。這個結構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罪惡及邪惡的行動方案;這個行動方案完全由歷史中某一固定時期所形成背景中所包括的因素所構造成的,而邪惡便是注定的結構及行動方案所表達出來的行為,這種結構或行動方案會深入到人的生活裡,被內在化於人的生活裡,例如:資本主義體系便是邪惡的體系之一;少數人擁有財富,而使得大多數人生活於貧窮中。
資本主義的體系讓經濟及政治行動方案的衝突產生;政治的壓制及工會的壓制,國安組織的政府,社會危機等等。在報紙上常見政治事件的發生,人類具體的生活也被整合在這種體系裡,其中包括了排外的行動、財物的囤積、少數人握有特權且少有責任的負擔及種種沒有正義的事情發生。為此,邪惡被建立在其中。
邪惡存在歷史中,因為存在有試探及誘惑。人類陷於誘惑,他們犯了罪,他們背叛了良心的提醒,他們不服從天主的聲音...罪惡創造了它們自己的歷史及它們產生了罪惡的力量;它們在我們的身上實踐它們的力量,我們受到奴隸:「我們是屬血肉的,已被賣給罪惡作奴隸...因此,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我發覺在我內的肢體內另有一條法律,與我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並把我擄去,叫我隸屬於那在我肢體我內的罪惡的法律。」(羅七14,19,23)
我們居住在若望所說的「有罪的處境」(若一29)「有罪的世界」並不是說世界本身有罪;這個世界原是天主因了其聖子的緣故而創造的美好受造物(若一9-10;三16;格後五19;弟前一15)。然而,受造物被人類錯誤的行為所玷污了及污染。「罪惡也進入了世界」(羅五12),雖然沒有完全敗壞了世界,但是,它卻留下很深的記號(雅一27)。因而,這個我們所經驗的世界是「天主的仇敵」(雅四4),不幸的來源(格後七10),不認識主耶穌基督(若一10)。因而,人們不再由「形上學」,而由「歷史的意義」來瞭解世界,這個世界是那些「不義抑制了真理」的力量的象徵,「自創造世界以來,流著先知的血」(路十一50)的世界,充滿著虛偽及罪惡的世界。(瑪廿三29-36)
罪惡的嚴重性構成了結構上的罪惡,每一個處境都擁有它某種程度的獨立及客觀性,罪惡不但是個人的事務,並,且還具有社會性及歷史性的幅度。這個處境不是人原始性的命運,而是它已經變成了這樣樣子,它的命運是因著人類的罪惡在歷史中所形成的。
罪惡不會因著犯罪的人的死亡而消失,而是已經被存在不同形式的處境──偏見、倫理及法律的準則及社會性習慣──常存在著。這些處境呈現出,一個永久性的邪惡、種族及倫理上的歧視、不正義及人類的階級制度。由歷史性所創造出來的處境成為人類生下來所負的命運:他們戊為有罪環境的犧牲者。
故此,人類分享了這罪惡在歷史中的過程,甚至人也開始接受這種環境,人類自己所犯的罪,也使有罪的世界得以成長。一方面,人類是有罪世界的犧牲品(因為人早在這種環境裡),另一方面,人類也藉著自己所犯的罪而成為罪惡的出產者(幫助維持及培育有罪的世界)。
在歷史中,有種使人類感到心痛的邪惡的連接(羅五12-14,16),但是,我們不要失去我們的觀點:如果與舊亞當有連接,自然也有可觀的與新亞當的聯繫,因為「罪惡在那裏越多,恩寵在那裏也格外豐富。」(羅五20)「如果...死亡...作了王...要藉著耶穌基督...生命中為王了。」(羅五17)我們不須強調邪惡的力量,它是如此的強大,也不能戰勝天主子降生成人(若一11)時所恩賜的力量。
2.邪惡的具體化。邪惡的背後是誰呢?誰真正地引起錯誤之事呢?聖經的回答很清楚。有一位叫「試探者」的精神存在(瑪四3),「仇敵」(瑪十三39;路十19),大龍(默十二9;廿2),蛇(格後十一3),自開始便在欺騙及說謊者及謀殺的凶手(若八44;若一,三8)邪惡的一位(瑪十三39;路八12),撒旦(谷三23,26;四15;路十三16),貝爾則步(瑪十二24,27;谷三22;路十一15,18-19),這個世界的首領(若十二31;格後四4;厄二2),簡單地說,牠是邪惡的一位,說謊者,仇恨者及死亡(谷三23-30;路十三16;宗十38;希二14);人類不能合適去對待及愛護弟兄及姊妹(若一,三10)是邪惡的結果,如同加音一樣(若一,三12)及猶達斯(若六70;十三2,27);耶穌有毒麥子的比喻,邪惡子女反對天主的子女(瑪十三38)。
我們要如何瞭解這懷有敵意的精神存在呢?難道它是美善的天主所造出來的?人受到試探時,若掉入反對天主的情況時,他就成為邪魔了嗎?難道這種邪惡的經驗,讓人性本身背叛了自己嗎?這種問題與主禱文的最後祈禱有關,我們要問的是:邪惡本存在著或是說只是一種抽象的「邪惡」?為此,我們是自邪惡(罪惡、失望、疾病或是死亡)中被解救出來呢?或是自邪惡的一位(撒旦或是魔鬼)中被解救出來呢?
在這一點上有許多的觀點。但多數人認為邪惡是邪惡的一位(撒旦或是魔鬼)。這最後的祈求是:「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整個主的祈禱文內容是啟示性及末世性的性質。在歷史的終結,會有一個基督與反基督、天主國的子女與邪惡者的子女之間的對決。(瑪十三37-40)基督與反基督將會展開他們的力量。人類以其歷史性的罪惡及軟弱,將會有最嚴重的挑戰及冒險,他們將會變節而陷入邪惡的羅網中。在這背景之下,信仰者自內心深處祈禱:「父啊!自邪惡中解我們,當牠顯示出來時。」保祿會說:「因為祂從由黑暗的權勢下救出了我們,並將我們移至在祂愛子的國內。」(哥一13)
如果我們將「邪惡」看作是某一位時,這並不是說,有關邪惡(撒旦)的存在的問題獲得了解決。聖經中雖然楚說明了邪惡的一位,但這仍不夠,我們仍需要探討這種表達的內容為何。牠與精神存在或是邪惡佔有優勢之下文學性的具體表達而已?在這一點上,認真地去詮釋它是有必要的。
我們也許不認為牠是一個抽象的原則,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力量;因為牠的存在常使人類的關係遭受破壞,並且還是在具體的環境中產生及經驗到的。
在《舊約》裡,有許多政治力量在反抗天主及神聖的子民(則卅八;達七7-8,25);《新約》裡提到反基督的相貌(得後二1-12;默十三1-11;若一,二18,19;四3;若二7);反基督的在團體四周將出現(得後二9-11;默十三8)。基督以虔敬肉身出現(弟前三16),但反基督卻也以具體的樣子出現。(得後二7)
我們在信仰生活的經驗裡,認為這些邪惡的事實都是屬於超自然的體制內,有時我們有意減少牠們的超自然性,而將牠們放在歷史中的事實裡,同時也表達了人性的軟弱,並成為集體性的力量及表現,使得個人無法去抵抗自己;邪惡者可能就是一種非正義的組織,成為反對天主精神或正義及美善──即天主國的事實──的一股力量。
但是,無論種反對天主的力量有多大,真理、和諧及共融仍在成長著,並參與著人類的整個生活。世界的終結時,將意味著一種淨化的過程及危機,在最後時刻,天主將仍會勝利及領導歷史至天主超越的境界──到那時,一切都將會結束(將會有一個結局)。結局來到時,將有新的開始;走向天主的動向,人類的期望將會圓滿實現。基督信仰是表達這種希望的話是:「那時,無法無天的人就要出現,主耶穌要以自己口中的氣息將他殺死,且以自己來臨的顯現把他消滅。」(得後二8)
3.耶穌與戰勝邪惡。《新約》的堅實的信念是:耶穌是將撒旦的力量解放的一位。按照當時代的想法,所有疾病及體弱,是撒旦力量的呈現;牠攫取了人類,使人類常遭受牠們的困苦。但如今有更強者戰勝了這位「壯士」。(谷三27)
耶穌接受當時代宗教信仰的觀點;祂瞭解撒旦是歷史中的力量(路十19),如同軍隊的組織一樣(瑪十25);祂明白撒旦的力量就近了:「如果我是仗天主的手指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路十一20)
天主國的建立必然是與現世的國是對立的,也必然打擊邪者(谷一23-25,四39;路十三16),每一次邪魔被逐出時,便是耶穌戰勝的程度又加深,預示了未來最終世界之國的毀滅這種勝利也賦予及給予了門徒們(谷六7;瑪十8;路十19)當七十二位門徒高興地自他們的使命回來時,便說道:「主,因你著的名號,連惡魔都屈服於我們。」耶穌轉向他們說道:「我看見撒旦如同電一般自天跌下。」(路十17-18)耶穌有這看法:當祂知道撒旦的力量漸消失時,便知道天主的門開了,人與大自然也和好了;因為「沒有什麼能傷害你們。」(路十19)
為耶穌而言,重要的不是魔鬼被打敗了,而是天主救援的訊息被宣告了,尤其對那些沒有防衛力、貧窮及微賤的人;治癒比戰勝邪魔來得更為重要,因為在生命的幅度裡,這是天主國的逐漸出現,天主渴望的新秩序出現了,新時代開始了。為此,宗徒們是有福的,因為多先知及國王沒有見到他們所渴望看見的一切。(瑪十三16-17)
因此,耶穌的追隨者要依附著這個天主的國。在祂的勸誡裡,耶穌要門徒們渴望他們內心所願望的,因為只有由內裡來的才會污穢人(谷七15),讓人無法經驗天主及超越者,不是財富(路六24-25),不是過度的憂慮(瑪六19-34),自我為義的態度(谷九43-48),對他人的判斷(瑪七1-5),濫用權力、榮譽及光榮(谷十35-45),誇大(谷十一15-19),濫用他的良善的信仰(瑪九42;瑪十八6;路十七1-3)。
世界之所以是病了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不夠敏感,缺乏團結一致,不會去愛。這都是耶穌對法利塞人的批評(瑪廿三23)。這些都是真正我們需要自生活中驅除的惡魔。這些事情完成及實踐之後,天主的恩寵便戰勝了世界。追隨耶穌──福音生活的核心──召叫我們建立起新的精神及態度,真正獲得了解放的態度。「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羅八31)
4.人心靈最後的呼求:父啊,救援我們!「救援」有「解放」的意味。「解放」應先有被攫取及為俘虜的經驗──人的罪惡使人處於被奴隸當中。天主是解放者(詠十八2;四十17;七5;一四四2)。
但是,原始意義是:將人自深淵中攫取起來,讓人不要掉入生活旅程的變遷中,自途中的陷阱中救出。(詠一四一9-10;六九15;九一3)
要強調的經驗是:生命是一種旅程,在盟約中在有天主在旅途中同行。在這旅途中,我們會經驗到許多危險,敵人設下的陷阱,我們可能會被突擊。在這個情況下,邪惡者作什麼呢?牠的工作是試探我們,拉我們離開正道,給我們錯誤的方向。天主保佑我們不受到這些危險。天主向雅格說:「看,我與你同在;你不論到那裏,我必護佑你,領你回到此地。我決不離棄你,直到我實踐了我對你所許的。」(創廿八15;同時也參考:依六三16-17)
天主的道路是那些呢?就是那裡引領人走向正義、真理、友及及克勝自私的道路。每個世代都有它自己的「邪惡」,為此要必要防備它;今天的邪惡是什麼呢?是系統性及社會性的,不與窮人同在的,團體性的自私而在少數精華人們中間具體化的罪。他有個名字:他是私有財物的資本主義者及家社會的資本主者。以金錢、特權及使人們感到懼怕的強化的政府組織;許多人被監禁、人被惡魔所囚禁(饑餓、病痛、家庭的不合、無家可住者、缺少教育的機會...等等。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祈求說:救我們脫免各種的凶惡!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如果我們從內心深處這樣祈禱,我們的信任之心便會恢復,因為這是耶穌給予我們祂的保證:「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我必踐行。」(若十四14)「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十六33)「你們應當挺起身,仌抬起你們的頭,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路廿一28)


[方濟的話]

凡不願生活在補贖中的,不肯領主耶穌基督體和血的,反而行走於邪惡和罪過中,順從自己私慾與邪念,不遵守他們曾許下的,將自己的肉體作為世俗、血肉的衝動和操心俗務及此生掛慮的奴隸,為惡魔所欺騙,作魔鬼的兒子,井牠的事,這些人都是瞎子,因為他們看不到真光,吾主耶穌基督。(信友二63-66)

[吟詠]

1.背起十字架

天主 你在那裡 我聽到聲音說
天主那裡 就在這裡 祂仍然被懸在苦架上

有多少事我可選擇 有多少事我可以逃避
或許我不能進展研究學問 或許我們身體有所缺殘
這都不是出於我們的選擇 卻是我們的十字架
在跟隨耶穌的道路上 我背起十字架

有多少事我可選擇 有多少事我可以逃避
或許我們會受憂鬱症之苦 或許我們是暴力受害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 不必去找放棄藉口
在跟隨耶穌的生活中 我背起十字架

2.十字勝利旅程

若有人願意跟隨我 就背起他的十字架
不必找 不必做十字架 生命是十字架勝利的旅程

3.

但救我們免於凶惡: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是未來的。


[祈禱]

主耶穌基督,你是我們心靈的智慧,因為只有在生命中擁有你──天主子,才會獲得天主父的真智慧。求你幫助我們認出世俗的虛幻,生活出你在福音所教導的一切,在心中懷有你的光明,以純潔的心向你祈禱及朝拜天主父。我們這樣祈求,因你是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十:不我許陷於誘感

十:不我許陷於誘感

[題要]

主禱文的祈求在這句「求你不要讓我陷於誘惑」禱詞中達到高峰。這個祈求預設了人類是脆弱的,常遭受到違反希望、成為不忠於天主的誘惑,最後會屈服於誘惑而迷失了自己。為了明瞭這來自靈魂的痛苦的呼喊,我們有必要明白人類環境的性質及組成,而誘惑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侵入到生活裡。

[方濟]

別讓我們陷於誘惑:不論是隱晦的,或是明顯的,驟然而來的或是經常煩擾我們的誘惑。

人性的幽暗在方濟的祈禱裡少有空間,因為他大多數時間都為天主足夠的富饒及其善工所充滿。方濟似乎很快地便超越過誘惑,方濟也明白誘惑的根源,並且要求人們要謹慎及預防,他要我們不要為「肉身、世俗及魔鬼等仇敵所欺騙。」(信友二69)為此,與基督一起祈禱,讓人解脫誘惑的侵害,真正的門徒都為基督所召叫,並且都要與考驗相遇:「主的羊群在困苦及迫害中,在恥辱及饑餓中,在病弱及考驗中,及在任何事上追隨祂;他們因著這些事情,已由主手中接受永生。」(忠告六2)
保祿宗徒被「在肉軀上的一根刺」所誘,但是主對他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纔能全顯出來。」(格後十二9)方濟在長時期的考驗中逐漸體會到迫害及誘惑的經驗的結論:「你都要將這一切視作如同是一種恩寵。」(會長2)如同他一天這樣向某弟兄如此解釋說道:「我給你說真的,誰若不經過誘惑和患難,不應自以為是天主的僕人。在某種方式下,克勝了誘惑便是一枚戒指,是主藉以與其僕人訂婚的戒指。」(薛一118)

[福音]

那時,耶穌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祂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後來就餓了。試探者就前來對祂說:「你若是天主子,就命這些石頭變成餅罷!」祂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那時,魔鬼引祂到了聖城,把祂立在殿頂上,對祂說: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載:『祂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牠說:「經上又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魔鬼又把祂帶到一座極高的山上,將世上的一切國度及其榮華指給祂看,對祂說:「你若俯伏朝拜,我必把這一切交給你。」那時,耶穌就對牠說:「去罷!撒旦!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祂。』」於是魔鬼離開了祂,就有天使前來伺候祂。(瑪四1-11)

1.在這三次誘惑或試探中,對耶穌未來的生活有何重大意義?
2.「你若是天主子」的質問,與人的誘惑,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3.從這三方面的誘惑,分享信仰生活旅程中,我們的誘惑經驗。

[分享]

1.人是會遭受到誘惑的存在。人類生活的定向,一方面他是指向地上的,另一方面則是指向地上的。因為我們生活在此世上,因而我們也分享了世上的命運:脆弱、各種的限制、易受誘惑的,最後便是死亡。聖經這樣談到肉軀之身在此世的情況:「隨肉性的切望,導入死亡。」(羅八6)這並不是說現世生命沒有活力、動力及實際生活力量,其實人類具有改變大自然及社會的能力;科學或科技,能使生活更加舒適及容易,使世界成為更容易居住的場所。
然而,我們仍要質問古老智的問題:「人在太陽下所受的一切勞苦,以及痛心的事,究竟有什麼神益?」(訓二22)所有我們的工作及其成就,都將因著死亡而失去所有的意義,即使我們能承擔所有的事,我們仍不能變成所有的事情;總而言之,即使最富天才,最徹底的演變,擁有最好的享受,但我們都必須因時間的停止而消失。
另一方面,同樣的人類雖然生活在所有星球之一個星球上,但是他的渴望及推動力,卻能打破所有的阻礙及限制,走出有限。這不是意志及意願的問題,而是一個促使人類渴望無限及絕對者的推動力,如同《德訓篇》說的:「當人以為完畢時,他卻正在開始;當人以為停止時,卻仍感到迷惑。」(德十八6)聖經認為這是「在精神性的生活」的存在。人類全然地感覺,到自己在込向天主及永恆,走向完全的自由,走向最後的完美,走向最終安息的地方。「使人生活的是神」(若六63),而且「隨聖神神的切望,導入生命與平安。」(羅八6)
血肉及屬神的生活二者結合在一起,並成為人生命的結構,若是二者在人身上不平衡時,人就會被撕裂;本體論來講,人類是不平衡的存在,雖然被限制,但是我們卻擁有無限的尺度。有什麼可以用來整合呢?保祿說過:「因為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二者,互相敵對,致使你們不能行你們所願意的事。」(迦五17)這都發生在一個單獨及唯一的人身上。
這二者存在情況也構成了走向生命的途徑。生命從來就不是「被給予的」或是已完成的事實,而是需要去被建立及指導的;有以血肉作為建立生命的基礎,他們滿足於世界所能給予的,他們壓制了藉由精神(聖神)所推動的提議;保祿警告這種基本的選擇,因為它不可能被引領至天主的國(迦五21),「本性私慾的作為是顯而易見的:即淫亂、不倫、放蕩、崇拜偶象、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迦五19-20)
但是,我們不能自我滿足於一般性想法。讓我們檢視一下以血肉的精神而生活的表現,面對少數人手中的物質囤積,剝奪了大多數人的需要,被人忽略的貧窮及饑餓,諸如此類的社會體系,都是造成了社會不公及社會性的罪的原因...這是團體性走向自私、對他人的需要不再敏感及壞了關係性及友誼的誘惑。這種固執的心態是相反了生命,其果實便是死亡。
若是以精神為輻度的生活方向,讓生活的每一個顯現及表達,都能以天主的眼光來看,自讓所有的人都能充分地參與人類的命運(生命共同體)的話,這種以精神或靈修生活的成長為準則的生活方向(如同迦五25所提的),在它的表現上,我們發現的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及節制(迦五22)。這種生活形態是在紓解及釋放生命,並結出果實來;聖經的許諾就是這樣:「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和詛咒,都擺在你面前,你要選擇生命...」(申卅19)
人的危機就在於這二種生命及心態糾纏不清;選擇了精神及屬神幅度生活者,必然要與按血肉而生活者,在內心發生戰鬥:「我是喜悅天主的法律,可是,我發覺在我的肢體內,另有一條法律,與我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並把我擄去,叫我隸屬於那在我肢體內的罪惡的法律。我這個人真不幸呀!誰能救我脫離這該死的肉身呢?」(羅七22-24)
為了接受定及支持,這精神及屬神輻度的生活及方,需要接受考驗及痛苦,在考驗及受苦中,看出一個人是否忠於其基本的抉擇;這些考驗──儘管是痛苦的──仍具有其意義在內:它們可以糾正、增強及淨化基本的選擇。友弟德給民眾作了一個極佳的說話,給我們要談的思想作了最好的註解:「我們要感謝天主,我們的上主,因為祂考驗我們,像考驗我們的祖先一樣。請你們回憶祂對亞巴朗所作的,又怎樣考驗了依撒格...祂鍛練他們,乃是為考驗他們的心;上主也這樣鞭責我們,並不是為懲罰,乃是為警戒與親近祂的人。」(友八25-27)
考驗是忠於天主應付出的代價,它的作用不是懲罰而是淨化(伯前一6-7)。《聖詠》作過這樣的請求:「上主,你儘管對我試驗,對我考查;你儘管對我的五內和心臓探討。」(詠廿六2;一九九23)為這種考驗而感謝天主者:「天主,因你曾考驗我了我們,像鍊子一般,也鍊了我們。」(詠六六10)雅格說:「我的弟兄們,幾時你們落在各種試探裏,要認為是大喜樂。」(雅一2)
誘惑的瞭解不可只限於倫理方面的思考,而更要進入到結構性的幅度,而它正根植在我們的人性中,否則我們就無法瞭解耶穌的受誘惑及祂在我們所表達的表樣。結構性來說,人類是傾向於受到誘惑的;人類是感情及情慾的存有,其本身並沒有不好,但我們需要瞭解的是血肉或是精神幅度上氾濫的自主力量;邪惡或有罪不是指人有了誘惑,而是指向這些誘惑讓步了。我們並不求天主從我們身上除去誘惑,而求在遇到誘惑時,能夠保護我們不要陷於其中。
2.人性的脆弱。人最不幸的事情是他會跌倒及失足及繼續掉入誘惑之中。考驗(如同一種危機)不再是成長及淨化的機會,反而成為失敗及否認自己身分的時機。罪否認了天主的愛,否認了對近人及世界的愛。「人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有效地去克勝罪惡的攻擊,致使感到自身就如為鐵鏈所束縛。」(現代牧職憲章13)
我們都已是來到此世上來的了,生下來便受到這種環境的污染,關心的必然是救援。我們受到個人的歷史環境及社會結構性的罪,讓我們漸無能使試探或誘惑成為踏腳石,促使我們藉著考驗而成長,反而使我們掉入不忠誠的誘惑中,否認了我們的存在。
以原始意義來說,正義是意味能夠整合血肉及精神之神的力量,而進入到以天主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及形態;作為受造物的人類,可以將他人視為弟兄或姊妹,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能力入自由的管理者管理物資;罪惡鬆弛了我們的管理能及控制的能力,反而讓各種刺激離了我們可以掌控的方向,讓人性的合一及統一朋損害。
人類如何能犯罪呢?他為什麼能抵制真理,對團體、共融及愛,都失去了敏感呢?不是天主創造了與眾不同的受造物嗎?天主仍無法法逃避罪惡的悲劇,雖然天主不是罪惡的主體,但祂卻同意讓罪惡發生!然然祂是全能的,祂無法阻止罪惡的發生,祂允許它的發生。藉著信仰,我們知道天主許可罪惡發生,因為祂知道如何自邪惡中仍可以產生較高的善,但我們仍無法獲得較高美善的啟示,我們仍期待著天主愛的計畫的啟示。(羅八18)我們設法瞭解「邪惡的奧秘」。
罪惡的發生必要其原因,或者說,必要有先存性罪惡的可能性。這可能性與受造物本身有關。談到受造物,便與它的依賴性有關;每一個受造物在存在方面乃依賴著天主,為天主而存在。在與天主性的完美相較之下,不完美並不是一種我們應予以防備及去除的邪惡,事實是因為世界本來就不是天主或是天主本身內在流溢出來的(就是說,不是天主本身),而是與天主有別,不同、有限及依賴性的;終究受造物本身不能自行存在,而是需要「其他者」給予它意義。這是客觀的條件及受造物本身的描述。
以人類本身而言,他一方面可以意識到天主的完美,另一方面,他具有受造物的不完美的地方,為此人類的精神是界於這二種領域之間;因為對天主的完美具有清楚的意識,為此,人類會渴望、期待及受苦,而這方面的渴望及受苦並不能靠藥物及治療法可以獲得痊癒及滿足的,它是人類本身結構上的問題,它也是與其他受造物不同及其尊貴之處。只有人類可以被舉揚在其他受造物之上,並且可以與無限者對話。唯有人類站在有限及無限之間──他是天主的肖像,懸掛在天主及世界之間。就是這個事實,讓人類會產生痛苦的:血肉(世界的)及精神(天主的)二者匯聚一起的事實。
不完美本身並沒有什麼錯的,也不會產生困難,但是,它會具有接受誘惑及罪惡試探或試驗的可能性;而被造的人類,對自己的不完美及有限性,很難於接受,有渴望及企圖心如同天主一樣(創三5)。那麼,天主看起來又像什麼呢?祂是無限的美善及愛,並且是自己在維持自己的存在;祂不需要兰鉇事物來肯定祂的真實性。天主是真理、美善及至高者。人類視自己是受造物並需要附屬於天主,他不能自我存在,他最終的理由不在於自己而是天主。渴望要如同天主一樣,意味渴望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從來就不像天主,因為我們常是處於受造物的境地。
罪惡就是拒絕接受自己的有限,並且因自我關閉在血肉的圈子裡所產生的痛苦。這便是為什麼罪惡常是一種反抗受造物意義──接受我之所以原有的樣子──的暴力行動;它是一種傲慢自大的行為和態度。這是真正的邪惡,歷史性的罪惡及妄用自由後所產生的結果。這罪惡正在充塞著個有罪的社會及組織;甚至於成為人類第二個天性。
人類社會充塞著「熱情」的團體,一個藉著感覺而為易於損壞的世界,充滿著引人進入罪惡的環境;雅格伯說的好:「人受誘惑,不可說:我為天主所誘惑,因為天主不會為惡事所誘惑。每個人受誘惑,都是為自己的私慾所勾引,所餌誘。」(一13-14)具體來說,我們每個人不但存在著愛他主義、投身奉獻及共融的召叫,但同時也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報復及害怕死亡;我們同時有正義及有罪的感覺,有被壓迫及被解放的感覺;我們能逃避這種悲劇嗎?保祿這樣質問道:「我這個人真不幸呀!誰能救我脫離這該死的肉身呢?」(羅七24)他回答是:「感謝天主,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羅七25)我們繼續探討這是怎樣發生的。
3.耶穌也曾被試探過,祂能幫助那些受試探者。耶穌曾面對試探(谷一13;瑪四3,廿六41;路廿二28)。「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祭司,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只是沒有罪過。」(希四15)因為祂自己曾經驗過痛苦的試探,祂也能幫助那些如今受試探的人。(希二18)我們有必要澄清耶穌及瞭解耶穌受試探的意思。耶穌在人性上直接受到影響,而祂的天主性也間接受影響;既然祂具有人性,而受到試探的必然是天主自己的人性,降生成人的天主在耶穌身上,耶穌剝奪了自己天主的屬性,與人性的有限認同:這便是降生成人的奧蹟。天主並沒有以抽象的方式取了脆弱的軀體,而是歷史性及納匝肋人耶穌具體的人性。
若是沒有歷史性的框架的話,我們是無法瞭解祂納匝肋的人性,祂所取的人性也為歷史的罪惡所限制,保祿說的:「祂派遣了自己的兒子,帶著罪惡肉身的形狀...」(羅八3)若望更楚地說道:「聖言成了血肉。」(若一14)祂進入到我們墮落及背叛的黑暗中。
因為耶穌是真實的人,也就分享了這個熱情的世界及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含有血肉及精神的熱情環境。因為祂仍是一位旅行者,尚未到最後及末世的境地,「祂為自己的點所糾纏」(希五2),如同所有的旅行者一樣,祂住在歷史的半暗之中,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透明的,祂仍學習信德與望德。(希十二2-3)如果祂要成為完美的,祂尚未達到這個目標;祂活在對天主絕對服從及忠誠於天主旨意的環境中;即使是如此,天主的旨意仍是逐漸展開的。祂自視是由天主派的解放者,但這並不是說,每一件事對祂來說都是清楚及透明的。
天主父要聖子經歷怎樣的步驟呢?至少主耶穌明白,天主國的建立不是藉由政治或奇蹟的力量或手段;祂要採取的途徑是成為受苦的僕人,為人類及罪人的救贖而犧牲自己的義人。
耶穌的受試探並不能被瞭解祂在罪惡中被誘惑,因為祂常在生命中以天主父為焦點及核心,說祂在罪惡受到試探,這是不可能的。祂的「誘惑」或是「試探」是指祂常忠誠於完成實踐天主旨意的具體步驟;這便是說,耶穌必要解決困難,對付來自人們、法利塞人及宗徒們的問題及欺騙,要面對誤解。在這種意義之下,耶穌是受試探的,而祂「還在血肉之身時,以大聲哀號和眼淚,向那能救祂脫離死亡的天主,獻上祈禱和懇求」(希七5)。在革則瑪尼園時,祂熱切及焦急地祈禱(路廿二44);《希伯來書》說得更為清楚:「祂雖然是天主子,卻由所受的苦茌中,學習了服從。」(希七8)服從是繁重的,但耶穌卻獲勝了,為此祂可以作為隨祂者的榜樣。
福音顯示耶穌整個生活中面對撒旦(試探及邪惡的具體呈現)所表達出來的堅持;默西亞籨容不迫地對邪惡各各擊破,讓萬物獲得解放和自由。在祂接受若翰洗禮之後,祂便被引領到曠野──敵人的陣營,接受試探(谷一13;瑪四3)邪魔便被驅逐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瑪八29),要等待另一個適當的時機。(路四13)耶穌面對人們或是法利人的問題及需要時,從未有過休息的機會。在田裡撒莠子的人是敵人(瑪十三25,39),牠進入到猶達斯的心裡(路廿二3;若十三2,27),牠試圖要如同篩麥一樣對付宗徒們(瑪廿二31)。耶穌要求宗徒們在受試探時與祂同在(路廿二28),在革則瑪尼園時,耶穌便說道:「你們應當祈禱,免得陷於誘惑。」(瑪廿二40)撒旦所有的力量在十字架上時全邡釋出,當耶穌幾乎無法忍受時,便喊道:「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谷十五34)但是,耶穌以其以全力投入於天主父身上的精神,戰勝了撒旦。
因而,誘惑並不是偶而才出現在耶穌的生活中,而是在祂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天主的國的建立乃與邪惡的國對立的,耶穌戰仍在肉身時,便以誘惑及試探的過程中,勝了整個罪惡的歷史.耶穌的偉大不在於沒有誘惑,而在於力量克勝了它們。
4.主,將我們自試探及誘惑中解救出來。人類生活試探及誘惑當中,人類的歷史開始時便是如此(創三),並直至世界的終結(默三10)。當我們依附著基督及祂追隨者的團體時,我們就有能力來對抗世界的罪惡的攻擊,並使之成為天主的國。(哥一13;弗六12;迦一4)同時,生命繼續中,戰鬥也在持續中,但我們「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弗四27)
但在世界終結時,最後的戰鬥要來到,「這時期將要臨於全世界,為試探世界上的居民」(默三10)。耶穌說道:「由罪惡的增加,許多人的愛情必要冷淡。」(瑪廿四12)「將有假默西亞和假先知興起,行大奇蹟和異蹟,以致如果可能,連被選的人也要被欺騙。」(瑪廿四24;谷十三22),因為那時有許多有關基督的徵兆出現。如果天主對義人都沒有時憐憫的話,「凡有血肉的,不會得救。」(瑪廿四22)試探及誘惑的根源,在於對基督及其天主國的不忠誠,但是,「上主自然也知道拯救虔誠的人,脫離磨難,而存留不義的人,等候審判的日子受處罰。」(伯後二9)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聽到門徒們的祈禱:「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這是那些呼求天主父及求天主國早日來到及實行祂旨意者的呼求。我們已在耶穌基督身上肯定天主的勝利,我們聽祂的話:「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十六33)我們知道耶穌的祈禱會得到回答:「我不求你將他們從世界上撒去,只求你保護他們脫免邪惡。」(若十七15)耶穌要求我們要堅持到底,這樣,我們才能得救。(谷十三13)
這個祈求具有末世性的意義,但其實也具有個人性的幅度。當我們去世時,我們要接受審判,是我們生活的最徹底的危機,也將是我們在世生活之後的果實。我們的希望能受到危險,我們信賴之心可能會薄弱;失望及沮喪可能也會在我們的身上發生,生命黑暗處可能會在我們及天主父的無限美善之間帶來陰暗,喪失對天主國的信心及對祂救我們的旨意產生懷疑。我們需要祈禱說:「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

[方濟的話]

許多人以為有功績自詡,並以未曾受過誘惑自慰。其實,在交戰之前,單單害怕之情,就能將他們粉碎。所以,他們當知道,那是天主在體諒他們的軟弱。除非人的聖德業已成全,便不致遇到艱苦的戰爭。(薛二118)

[吟詠]

1.選擇

生活旅程中 要選擇生命 不要選擇死亡
不要讓感受支配你我的生命 任憑它們在心中摧毀我們
內心一定要努力 你我要彼此扶助
好讓我們能夠選擇生 不選擇死

生活旅程中 要選擇祝福 不要選擇詛咒
不要忽略那股內心死亡力量 任憑它們在心中主宰我們
內心一定要堅實 你我要彼此關注
好讓我們能夠選擇生 不選擇死

生活是一趟考驗的經歷 天主常與我們同在
永遠生命泉源 領我們在生活旅中 節節勝利

2.溫柔的聖神

如果你要保持你花園的清潔 就不要留有雜草生長的空間
如果你要保持與天主的共融 就要讓溫柔的聖神常住你內


3.別讓我們陷於誘惑:不論是隱晦的,或是明顯的,驟然而來的或是經常煩擾我們的誘惑。

[祈禱]

主耶穌基督,在你十字架生活的旅程中,你常堅持天主父派遣你的使命,不讓任何誘惑偏離十字架的生活;請求你讓我們更加認識十字架生活的奧蹟,以十字架生活所產生的力量,抵抗常襲擊我們的誘惑,好能在生活旅程中,生活力量更加堅強。我們這樣祈禱,因你是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九:爾免我債,如我亦免負我債者

九:爾免我債,如我亦免負我債者

[題要]

的確,我們不只是靠餅而生活(瑪四4),然而餅仍是需要的。但是,若我們連最為基本的食物都少了,也就不能生存;同時,我們也是生活在人群社會之中,人不能單獨生活,而是共同生活一起的;為人是一個有關係性的特質,為此常是與他人有關係的,能夠聆聽或提出意見的,給予他人回答者,具有責任感者。
談到人時,便要談到關係性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如何回答他人,在負責中完成實現自己及他人,使他人受挫或是幸福快樂。作為一個人就是作個能夠負責的人──也向天主負責。良心就是人聽到他人及天主召叫的地方;自由讓一個人開放或是關閉自己,接受或是拒絕責任。

[方濟]

赦免我們的罪債:因你無言可喻的慈悲,因你至愛聖子,所受苦難的德能,又藉著殊榮童貞瑪利亞,以及你所有特選者的功績和轉禱之故。

耶穌禮儀的祈禱及行動中,這樣指示我們:「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路廿二19)此時,我們紀念了耶穌的苦難,也就是祂所說所為及忍受的一切;這都是為了與天主及我們的造物主和好,並且深深地體會到祂為我們所付出的愛。在這愛的奧秘──常在天主父懷裡的愛及在教中保的愛──前,方濟無法找到合適的話來描述,並邀請人予以尊敬及瞭解這種愛:「弟兄們,我以我能有的愛情,吻著你們的足,請求你們要盡你們所能,對吾主耶穌基督的體和血,表達恭敬和尊重,在祂內,所有上天下地的一切,皆和全能天主言歸於好了。」(大會12-13)
藉著長期的祈禱及默觀,對天主聖德的最深刻的經驗,讓方濟對自己的不配有強烈的意識,在與天主如此偉大的恩賜的相較之下,方濟說道:「我們雖然如此卑微可憐、忘恩負義、腐敗惡臭,祂仍然在不斷地加恩厚待我們。」(會一,廿三8)
藉著天主的寬恕,讓我們也與自己和好了,這是天主父慈悲及溫和的恩賜,這是人無法發現及明白的愛情,它是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愛而獲得的,是藉著祂為我們所忍受的一切──同時也因著瑪利亞及聖者及在天主國所有義人們的功績──而獲得的,為此我們表達讚頌及感恩之意。方濟如此的謙卑教導我們,每一項向天主父所作的請求,也都是來自一切美善根源的天主父及其救贖恩寵。

一如我們赦免我們的負債者:如果我們不能完全赦免他人,請使我們完全赦免他人;好使我們真心愛仇,並在你前熱切地為他們轉禱,使我們對任何人,不要以惡報惡,並在你內,竭力去為一切人行善。

天主父的恩賜是和好,祂將和好的恩典賜與我們每一個人,也是我們給予所有弟兄的一種禮物。方濟明白,天主賜我們永遠的寬恕,為此,他說:「請使我們完全赦免他人。」在天主經的祈禱裡,天主佔有首要位置,祂的恩寵是必要的,祂的愛是第一要物;這位至高、永恆及一切美善來源的天主,藉著恩寵而照顧我們;也是祂邀請我們,以全部心靈及軀體去為祂的愛服務。
為方濟而言,寬恕需要彼此接納及消除對立;最主要的是要懷有基督徒及其心懷,以天主所賜的自由去愛所有的人,耶穌說過:「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祂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五44-45)

1.方濟如何在自己的《最後遺囑》中看見自己的「罪惡」,並體會到天主主動的愛?
2.我們的「卑微可憐」及「天主的仁慈」二者間,看出人在天主前的成長什麼?
3.從《致某會長書信》分享方濟如何在對待犯錯的弟兄身上,體會到天主的仁慈及寛恕。

[福音]

如果你弟兄得罪了你,去,要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規勸他;如果他聽從了你,你便賺得了你的兄弟;但他如果不聽,你就另帶上一或兩個人,為叫任何事情,憑兩個或三個見證人的口供,得以成立。若是他仍不聽從你們,你要告訴教;如果他連教會也不聽從,你就將他看作外教人或稅吏。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瑪十八15-18)

1.你會如何由這段福音,詮釋這規勸過失弟兄的步驟?
2.由這規勸過程來反省時,我們要如何面對弟兄的過失?
3.我「不原諒」(束縛)他人便是「不原諒」(束縛)自己。

[分享]

1.在關係性的水平來看──無論是與天主或與他人──有著各種不同的態度:愛、友誼、同情、合作、忽略、退縮、謙卑、自大及利用他人等等。在這裡沒有任何中性地帶,需要人採取一種位置或態度:在不同的承諾層次上,採取反對或是贊成的立場。人類的自我在與他人或是給予他人承諾及奉獻時,常顯示出自己來。
在所有這些彼此關係中,人會發現對他人而言,常是一位負債者,甚至是彼此冒犯者,我們感覺到對他人負有債務者;我們並沒有要求要被誕生,一旦出生了,總有那些為了我們的健康的生命而在接納我們的人、養育我們的人,照顧我們的人;即使有人被拒絕或是被排除。
有信仰生活的人也同樣會經驗到與天主之間的關係性:他們明白自己的生存、健康、衣物及居所、理智的訓練、朋友及其他的生活中獨特的表現,都不可能是靠自己個人的努力便可以獲得的。這些人可以體會到這些都是來自天主父。我們視自己為負債者,為此感恩之心及態度油然而生。我們稱呼這方面的債務為「無罪的債務」,是不可能償還的。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我們無力償還生命方面的債務,如同福音提到的:「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路十七10)
有另一種不是「無罪的債務」,而是「有罪的債務」,這種債務來自攻擊、傷害及罪惡,這是需要予以償還的債務。我們的良心意識到因人際關係而發生的有罪的及傷害了人彼此間溝通、愛情及人性本身的關係。這種有罪的債務的情況以存有與天主及他人之間關係性及溝通為條件:近人需要我們的肯定,而我們卻否定了它;有人需要我們的憐憫,而我們卻輕視及忽略它;窮人告訴我們他們的困難及需要我們伸出援助的手,而我們卻遠離或忽略它;兒童眼中閃爍著饑餓的眼神,而我們卻轉身不顧,泰然自若。有時,人們被盲目地被仇恨、弱者過於被剝削、雇工及知識水準人們被剝削;彼此之間的關係被破壞及人性被侵犯,充滿著不正義及藐視,弟兄或姊妹被侵犯。天主被影響了,這些事並不讓天主喜悅,因為天主喜愛的是仁慈、愛、正義及團結,但這些天主要求的卻完全因人類的作為而被違背了。
若只是說法律被壞了,這還未完全表達出這種經驗;法律告訴我們要去為其他的人作別人應為我們去做的事,但我們卻沒有如此行事!同時,抽象的法律常不會影響我們及讓我們感受到有罪的意識,甚至我們會將法律遺忘掉!但真實發生的是,我們在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性,這時重點不在於法律,而是人本身!人的尊嚴被侵犯了及受了傷害,人的需要沒有得到解決,人際關係受到折損──人與人之間及與天主之間沒有團結一致。當我們感覺到天主的召叫而予以拒絕,有罪便清楚地被表達出來。
我們經驗到對所冒犯的事負起責任來,我們經驗到是負債者,有必要求得寬恕;對這種看法和態度,並沒有不對或是病態的情況,反而是一種需要作正確的事及恢復被侵犯了的人際關性的健康指示。深深地根植在人心內的意識是:在我們的生活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對的:「實在,我們眾人都犯許多過失。」(雅三2)要更加誠實及真誠,我們要體會到我們都是有罪的人:「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若一,一8)在心所意識到的罪及過失,是需要人去補償的,《聖詠》清楚地便說道:「天主,求你按照你的仁慈憐憫我,依你豐厚的慈愛,消滅我的罪惡。」(詠五十3)「垂視我的勞苦和可憐,赦免我犯的一切罪惡。」(詠廿五18)為我們得到所犯過以得到寬恕的方法是寬恕那些冒犯我們的人:「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路六37)
若是沒有互相寬恕的可能性,我們便意識到我們常在負債中,這不但是否認有罪的態度,罪惡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住在一個有罪的環境和背景裡,如同我們所呼吸的空氣早已受到污染似的,即使天主的恩寵及仁慈仍在生活中臨在。這便是為什麼我們似乎生活在邪惡的力量中,並成了這邪惡力量的犧牲者,讓我們掉入罪惡中或是破壞了人際關係。錯誤不但是要被改變,而環境也必須要得到更新,要創造出一種新人出來,這便是耶穌使人自由訊息,祂自己便是天主父仁慈及寬恕的具體出現:「孩子,你的罪赦了。」(谷二5)耶穌新人的訊息,不但包括了新天及新地的出現及救援,並且還讓所有的罪債得到完全的消除,所有的罪過都獲得赦免。
2.寬恕我們曾經所犯的過失:我們的說明需要我們明白「寬恕我們的過錯」的意思。這個祈求表達出無力的人類,向無限仁慈的天主所作出來的呼求。
在這方面,《瑪竇福音》及《路加福音》各有不同的說法:瑪竇強調「錯誤」或是「債務」,是商業世界(財務的債務)的表達式方式,後來漸成為宗教信仰方面的色彩,與「犯法」有同樣的意思。「犯法」這個字說明的是個人罪惡的性質,不只是破壞了某種標準及準則,並且還破壞了人際關係──其中還包括了與天主之間的關係。路加說的是:「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路十一4)路加直接將「錯誤」或「債務」譯成「罪過」,以較為符合宗教信仰的意義。但是,瑪竇的看法應是較為原始性的文字。
我們要反省天主在耶穌身上所傳達的寬恕方面的訊息,也是在這種背景下,顯示出這個祈禱的特點。耶穌尔但宣告了新天及新地將來臨、所有的一切也都獲得自由及解放及將達到圓滿地步的喜樂訊息。之所以讓喜訊是「好的」及「喜福的」,那是因為首先可以聽到的群眾是窮人、軟弱的人及那些於社會或是群眾邊緣的人;耶穌對天主父所作的見證是:「祂對待忘恩和惡人是仁慈的。」(路六35),祂是迷失羔羊的天主(路十五1-7),失錢及蕩子的天主(路十五8-32),祂是為一位為一個罪人悔改而喜樂,勝過九十九位不需悔改的義人更為喜樂的天主。(路十五7)
天主父仁慈具體降生的耶穌,祂實踐了自己所說過的話:「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36)這是為何祂會邀請罪人(谷二15;路十九1-9)
仁慈的福音訊息為耶穌時代的宗教人士是個絆腳石,甚至今天還有人認為它是可笑的想法。有些基督徒努力跟隨基督,因為自認為自己是天主唯一所愛的人,這種態度讓他們陷入法利塞人的處境,對那些軟弱及迷失的人反而抱持著嚴厲的態度。耶穌藉由比喻要告訴我們:寬恕及仁慈應在那些批評耶穌對待有罪及迷失者的態度的人們,不是指向那些罪人。耶穌在仁慈方面的宣告及實踐,讓罪婦傅抺自己的腳(路七36-50),卻引起人們的爭議及批評。耶穌為仁慈和憐憫作出坦白的維護:不是健康的人,而是有病的人需要醫生(谷二17),人子來是為尋找迷失的(路十九10),祂被派遣是為迷失的以色列人(瑪十五24)。祂對當時宗教領袖們說道:(認識祂的)稅吏及罪婦們將在他們之前進入天主的國(瑪廿一31),因為「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若翰)。」(瑪廿一32)
當時被認為屬於罪人的三種人:(1)那些以悔改及希望接近天主,靠天主仁慈的猶太人;(2)那些在悔改及補贖中,但可能不太會被俯聽的外邦人;(3)那些成了外邦人的猶太人,他們無法依賴補贖、希望及為天主俯聽的人們。總,之,這些都是喪失的一群。這些人如今卻聽到了訊息:「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谷二17)
只有在瞭解及明白耶穌所宣告的觀念,人才有可能瞭解福音是一個好消息。耶穌的天主不再是「法律」的天主,祂是仁慈、無限美善及對軟弱者持有忍耐的天主,那些自視為軟弱者,實際上已開始走在返回天主的路上了。(羅三25-26)蕩子比喻的故事為耶穌所帶來的天主說明了其中意義:天主父充滿著仁慈和滿溢的愛:「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在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路十五20)天上的父親就如同這位地上的父親一樣,耶穌也是這樣實踐的。
為了說明天主的態度,耶穌以許多比喻來說明:針對那些抱怨的法學士及法利塞人,耶穌說出了迷失的羊及銅錢的比喻(路十五2);為法利塞人西滿說出二位債主的比喻(路七40);為那些宗教領袖們說明「不是健康的人,而是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的話(谷二16);法利塞人及稅吏二人之間的故事,也是向法利塞人說明的。(路十八9)每一個情況下,耶穌在維護一個新觀念:天主首先是罪人的天主,默西亞是將我們從罪債中拯救出來的一位,讓我們可以在祂內獲得安息及輕鬆的生活。(瑪十一28-30)
天主的寬恕是無止境的;我們只要看看耶穌所說的比喻(瑪十八21-34)。僕人這樣回答主人說:「主啊!容忍我罷!一切我都要還給你的。」(26)就這樣,僕人便完全被寬免了(32)。同時,我們必須要瞭解完全仁慈及憐憫的意何在。它們不是自動由天上掉下來的,它們的先決條件是冒犯者及冒犯者間的關係性:一個人尋求向天主寬恕,也表現出難為情的困境;那些自認為是正義的,沒有罪的及不需要悔改,也看出沒有真正需要寬恕的樣子;不幸地,這種人的態度是虛假的,沒有真正地瞭解自己所處的環境。這便是法利塞人的迷思(路十八9-14),他自認為是義人,他們是假善人,自以為是聖善的,卻忘記了「法律上最重要的公義、仁愛與信義。」(瑪廿三23)換句話說,他沒有體認到自己是個罪人,沒有理由要求得寬恕,他不要求它,因而也沒有必要去接受寬恕;沒有真正的寬恕,因而天主與人之間關係性的間隙便無法獲得痊癒。天主是仁慈的,但不是過度放縱,當我們意識到是有罪及罪人時(如同稅吏一樣):「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罷!」(路十八13)我們便保證會獲得完全的寬恕,天主的國也早已在我們的心中了。
天主父這種無限的寬恕在耶穌身上及歷史具體化了:祂原諒了執行祂死刑的人(路廿三34),祂自由地將自己放在及交付在這些人的手中(瑪廿六52-54;若十八8-11),祂認為將自的生命交給罪人,這樣他們便可以獲得救贖(谷十45),讓世界與天主和好(伯前一18;羅五8-10;希九15,28),住在祂內,便是生活在完全的恕的真理及愛內。(格前十三4-7)這些都是事實的,我們可以有信心地祈求天主父的寬恕。
3.天主寬恕我們如同我們寬恕他人一樣。這祈禱含有條件似的看法;以瑪竇的看法,他強調的是相互間的關係,在這個祈禱後,他補充說:「因為你們若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免你們的;但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你們的父也不寬免你們的過犯。」(瑪六14-15)這是一種天主談判的式?這如同法律利塞人的樣子,要求天主的回報,但這樣的行事,應不是耶穌的風格,因為天主的仁慈是無限的,不依靠任何其他因素。
負有極大債務的僕人的比喻(瑪十八23-35),他因為有求於主人而完全被寬免了,在被寬免之後,不知道去寬免欠盾己極小債務的同伴,為此主人向這個僕人說道:「惡僕!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瑪十八32-33)這個教導是清楚的:如果我們要求無限的寬恕,無條件的接受之,我們也應給予他人無限的及沒有任何條件的寬恕;要如同天主父一樣的仁慈。(路六36)要七十個七次地寬恕他人──意思是無限次數的寬恕他人。(瑪十八22)因為這是天主自己寬恕人的方式。
為此,這一點並沒有任何商業及談論條件的意味,我們只是要在天主及人面前保持著同樣的態度,這也是耶穌給予我們新穎的生活態度;我們對天主及對他人不應有不同的態度,因為二者都是同屬於一個動機──愛!愛他人便是與天主相遇,愛天主便是愛近人,因為「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不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一,四20)朝拜天主而不與近和好,這是偶象崇拜(瑪五23-24)保祿的主要教導:「如果有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就如主怎樣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寬恕人。」(哥三13)
現在我就可以完全瞭解耶穌的話了:「你們要赦免,就蒙受赦免。」(路六37)「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瑪七2)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完全寬恕我們的近人,那便是我們沒有完全要求天主父的寬恕及我們自己不願意接受天主無限量寬恕的記號。如果我們真正地擁有徹底有關我們的罪過及過失獲得了寬恕經驗;如果我們真正地感覺到天主在我們有罪時所施予的仁慈,那麼我們就會被催迫去無限地去寬恕他人的過失;為此真福八端提到:「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在生命歷史結束時,只有憐及仁慈是算數的,也決定了我們的救援和毀滅。(瑪廿五31-46)如果我們不寬恕我們的近人,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天主的寬恕。
最後,這種祈求也具有社會性的幅度。我們自視為有罪的團體,我們在天主及人群中都是負債者;團體中的食物是寬恕,彼此間表達仁慈和憐憫;如果缺乏了這一個,彼此間的結及聯繫便無法修補,天主的寬恕能夠重建起與至高者間的垂直性的溝通;寬恕那些冒犯我們的人們,重建起我們之間水平間的關係性。這樣世界的和好便開始展現出來了,天主也開始呈現出來,我們也開始生活在天主寬恕的彩虹下。這一切都繫於這個祈禱:「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瑪六12)


[方濟的話]

任何一位在此世犯罪的弟兄,他在你的眼中調查之後,不論其犯的罪有多深重,如果他尋求憐憫,你不應讓他得不到憐憫而離去。如果他不求寬恕,你要他是否願意獲得寬恕;如果之後,他在你的眼中千百次又犯了罪,為了領他歸向主,你要愛他勝過愛我,常常要對這些可憐的人表示憐憫。(會長9-11)

[吟詠]

1.寬恕的祈禱

主 請記得在我心產生的痛苦
讓心中落地死了的麥子
產生正和平的果實 光明和愛的花朵

請照顧那些監禁我的人
關懷讓我經歷痛苦的人
提攜讓我承受不義判斷的人
不要判斷那些侮辱我的人們
更不要放棄那些拒絕我的人
主 寬恕他們在我身上所作的一切

請記得我所有奉獻犧牲
吸引他們走向你的聖子
藉著痛苦獲得你愛情的傷痕
藉著拘束獲得你精神的自由
讓他們也能期待你天主的國
主 寛恕他們並分享你聖子的喜樂

2.寬恕與自由

謙卑承認對他人的依賴 讓我們不再糾纏在困擾中
在接受饒恕時 享受自由的可貴

3.
赦免我們的罪債:因你無言可喻的慈悲,因你至愛聖子所受苦難的德能,又藉著殊榮童貞瑪利亞,以及你所有特選的功績之故。

如我們赦免我們的債者:如果我們不能完全赦免他人,請使我們完全赦免他人;好使我們真心愛仇,並在你前熱切地為他們轉禱,使我們對任何人,不要以惡報惡,並在你內,竭力去為一切人行善。


[祈禱]

天主父,在我們彼此的生活中,衝突及不和有時是難免的,但相信這不應成為我們體會到實踐你彼此相親相愛及彼此寬恕的理由及阻礙;請你鼓勵我們,賜我們一顆善良的心,體驗到你對我們個人過失所賜與的寬及獲憐憫,增加我們也能接納他人過失的力量。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基督。阿們。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七月祈禱會實況


錄音檔不日上傳……請耐心等候!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七月18日:今日與我,我日用糧

七:今日與我,我日用糧

[題要]

這個祈求是「天主經」的轉捩點。經文的第一部份是指向天主或是天上:天主作為父的實體及事實、祂的超越性(天上),同時也指祂的親近性(父親),常要受到讚頌及光榮的,祂的國將來臨,在我們中間成歷史,最後以實行天主的旨意為高峰。如今在第二部份裡,我們注意到的是地上及人類和其需要:為生活所需要的麵包,同伴關係遭到破壞的寬恕,抵抗誘惑力量的增強,免陷於邪惡中。第一部份的祈禱,關切的是天主;第二部份,關切的是人類。二者都包括在這祈禱文裡。
第二部份說明人歷史的、最基本的、身體上的及社會性的具體需要所遭受到的威脅;它不但是與人類有關,天主也在這關切之內。垂直性說到天主,以及水平性地說到人類,二者間沒有任何衝突,都是祈禱的內容;物質與精神、人類與天主的結合;同時組成了自降生奧蹟所發出來的力量。在天主的國裡,物質和精神、人性與宇宙、受造物和造物主,二者都連接一起;我們也不必為這種結合的情況感到驚訝;最為崇高的,如今卻具體在地上出現。

[方濟]

賜給我們日用的食糧,即你的至愛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為紀念、領悟、尊敬祂對我們的聖愛,以及祂為我們的一切好處,所說、所為、所忍受的一切。

耶穌在福音上說過:「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並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食糧,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食糧,因為天主的食糧,是那從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若六32-33)在主日的祈禱中,在世界曠野中旅途的教會,也求天主賜與「生命之糧」,以解除饑餓及口渴,為能夠到達永恆生命的天鄉;天主每天仍不斷地離開天上寶座,給予人類生命食糧:「每天從父的懷抱內,在司祭手中降到台上。」(忠告一18)

1.可以研究討論第一篇忠告(論基督之體)的內容。
2.「紀念、領悟、尊敬」及「所為、所說、所忍受」的一切,與耶穌為食糧的觀念之間有何關係?
3.方濟的福音生活旅程與耶穌是食糧,二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福音]

閱讀《若望福音》第六章:「生命之糧的言論」(26-40)、「耶穌是生命之糧」(41-51)、「人子的血肉是信友的飲食」(51-59)、「言論的結果」(60-71)

1.整體看,若望對「耶穌基督是生命之糧」的意義。
2.吃耶穌的肉與喝耶穌的血,這句話在具體生活中的意義。
3.面對生命之糧的言論,當時的群眾有那些不同的反應?

[分享]

1.食糧及麵包:「麵包」有重要的意義在內,它不只是物質及化學方面的說法,它是象徵所有人類的食物,我們必需要的食物。(箴廿13;卅8;詠一四六7;肋廿六5)
人類的生活不可能與基本的物質分離,無論我們有多麼高深的精神情操,或是神秘生活,或是抽象的哲學思考,人類常需要依靠片片的麵包。基本的物質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於我們會發現它是所有事情及工作的及計劃的目標。它如同建築物的基礎一樣:它是讓人類存在及生存的所有可能性的條件,我們便以「麵包」象徵人類的食物;生命依靠它,依靠不透明的物質性,依靠物實體。生命勝過於麵包,但生命過程中又決不能沒有麵包及食物。
2.以神學的語來說,人類的基本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於天主將存有獲救或是遺失,與人是否去實踐同人的愛有關:是否能夠關切饑餓者、裸體者、在監獄者及口渴者!我們永恆生命的命運基本上與「麵包」、「水」、「衣服」及「與人團結一致」有關。(瑪廿五31-46)
肚腹與心和頭同樣負有重要性;沒有任何祈禱及靈修活動,可以替代麵包的;常勞動以賺取麵包及放置在饑餓者的桌上。沒有熱忱的說話能夠緩和饑餓的人。天主要人以工作賺取麵包──它需要時間、流汗,甚至於遠離了天主,因為我們因忙於世上的事物而忘了天上的事物。天主要我們不但關切祂的事物,祂的天主國,祂的旨意及聖名,也要人關心人的事物、需要、饑餓及不顧一切以獲得保護及救恩。人類在這個世界上,不只是為了天主,而是為了他們自己。
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的話,我們將會看到在「天主經」禱文中祈禱過程中的轉捩點:前三個祈禱是有關天主本身的事務(願祂的名受顯揚、願祂的國來臨及願祂的旨意實行),接著便是四個祈求(有關麵包、寬恕、誘惑及免於未來的凶惡),表明天主也關心我們人類的生活及事務。這二方面輻度是不可的;主耶穌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我們也不必為自己的需要而感到羞恥,天主的確會照顧我們的饑餓,祂願意聆聽我們的需要及在饑餓中的渴求,這祈求在保證我們的生活,它是最為珍貴的禮物。
但是,這個食物或是麵包,也具有聖事性的說法:麵包也象徵天主的國,最為偉大的宴會及慶祝,以暫時性的記號,象徵了永恆生命的保證;麵包傳達了生命圓滿性的許諾;在旅程中的饑餓,麵包象徵人類對救援的饑餓獲得完全的滿足。麵包代表及象徵了一切。
3.「我們」的意義:幸福的秘密。麵包的需要雖然是個別性的問題,但它卻不能靠個人的努力來完成及滿足;這件事與整個團體有關。為此,我們不祈禱說「我的天父」而是「我們的天父」,其中含有重要意義在內。《舊約》的確說過:「人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依五八7),「吃你的飯,開懷暢飲你的酒。」(訓九7)在耶穌的話,讓我們更瞭解人類友誼的認知,我們有一位共有的父親,因為祂是「我們」的父親,我們是祂的子女,因而我們彼此間是弟兄和姊妹;沒有想到及顧慮到他人時的滿足,將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性的間隙;「吃」不只是所需要的營養的滿足及不缺,它更是一種團體及共融的行動;如果在「吃」時,不見他人的可憐,便不會令人喜悅及獲得人性的圓滿──拉匝祿在祈盼自富人桌上掉下的麵包碎屑。為此,麵包是指人類的麵包,是共融及聯繫的事物及媒介,為此,若饑餓獲得了解決滿足時,幸福便出現了。
在麵包的背後,有著許多不知名的關係性所付出的努力;在它到了我們的餐桌之前,種仔要種下,種仔需要照顧,人們的收割,機械的操作(人類勞苦的果實),最後成為麵粉及麵包,有千萬人曾付出心力。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其中人性的偉大及不幸,其中可能有剝削或搾取的情況,我們平靜中所食用的麵包卻含著人的眼淚,我們也感覺到友誼及分享的意義,日用食糧包括了人類所有的黑暗及光明面。
麵包必須要與他人共同分享及消耗,我們才算是真誠地祈求「我們的」食糧時;天主不會聆聽只為「我的」食糧的祈禱;真正的與天主之間的關係性,要求我們與其他人也應持有關係性。當我們向天主呈現我們自己的需要時,我們就需要包括所有的弟兄和姊妹,否則關係性的聯繫性被割斷,我們只為自己而生活。我們共同分享這基本的需要,團體的滿足需要我們都成為弟兄及姊妹。
當我們食用的麵包是剝削的結果時,它就不是天主所祝福的麵包,也許在這情況下,人的生物層得到了提供,但是,人性的生命卻沒有得到滋養,因為只有在友愛及正義下的生活才有真正的人性。不合乎正義的麵包不是真正我們的麵包,它是偷來的,它應屬於他人的!
千萬人仍受到饑餓之苦,它正向我們所食用的麵包提出其本的問題:它是苦澀的,因為它含有許多小孩的眼淚;它是艱難的,因為它實質上包括了許多空著肚皮人們的痛苦。它不配被稱為「我們的」麵包。如果這麵包是「我們的」,我們就必須轉變這個世界,不要讓原屬於他人口中的麵包,因著被人佔有而讓許多的健康受到損傷。
麵包要求我們整體及團體性的悔改。如果不要讓我們的祈禱落空及無意義,我們的悔改必須要完成及實現。福音禁止我們只為自己的需要而祈求,不可以忽略我們認識人們所渴望的需要。只有「我們的」麵包才是天主的麵包。
4.每日為現世及永恆所需要的麵包:在「我們的」麵包加上了重要的話「每日」或「每一天」或是「為明日」的麵包;它的正確意義有三:
1)為今天及現在及日常的麵包,或是為生活及生存不可或缺的麵包。這麵包是為每天不能少的需要。2)為明日或是將要來的一天所需要的麵包,未來的麵包。3)為生活最為需要的麵包,這種生活的需要是天的經驗。這在三種說法中,那一種較為合適呢?是為今天或是明日的麵包呢?二者都有可能!這要看看我們是如何反應耶穌的生活及其訊息:如果有人傾向於以末世論來討論耶穌時,可能就會採取第二種說法;若不是以末世論觀點來討論的話,麵包便解釋為「今天」的麵包了!無論我們選擇何種意義(未來的、日用的或是必要的麵包);每一種意義都相互連結一起,每一種都解釋了「為每天的麵包」。
按耶穌在歷史中的說法及態度,耶穌就是未來的及明日的麵包,這種選擇是基於「在末世性觀點的背景中,歷史中的耶穌成為主要的動機。」祂在生活中期待著天主的國就即將要產生了,但卻沒有清地刻劃出天主開始出現的時間及季節。
山中聖訓的嚴格要求、祂徹底性的要求,都成為詮釋耶穌天主國宣講的可能;在這些詮釋裡,福音證實了天主被比喻成一個婚宴:「將來能在天主的國裏吃飯的,纔是有福的。」(路十四15)末世性的說法:「你們現今饑餓的是有福的,因為你們將得飽飫。」(路六21)耶穌也說道:「一同在我的筵席上吃喝。」(路廿二30)祂也說道:「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朗、依撒格和雅格伯在天國裏一起坐席。」(瑪八11)《默示錄》提到:天國是一個義人不再會是饑餓的地方。(默七16)在天主父永恆天國內的未來麵包是我們祈求的對象,「現在就給我們賜下這種麵包罷!」換句話說,「願你的國早日來臨!讓你的干預,使它早日來到;領我們到你滿是你所賜與的麵包的宴席及賜與永恆生命的食糧!」
在《舊約》裡便提供了這種末世性的詮釋,有關瑪納,《出谷記》說道:「看,我要從天上給你們降下食物...每天收歛當日所需要的...」(出十六4)「給他們降下瑪納使他們有飯吃,此外給他們賞賜了天上的食糧。」(詠七八24)耶穌自己也提到這句話說:「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食糧,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若六32)
5.以上的解釋似乎較為合適耶穌末世性的看法,但要加以注意的是:這未來的意義,在天主國內的末世性麵包及食糧,仍要以歷史性及具體物質性麵包為基礎;任何一種真實的象徵(天上的麵包),都有它具體的事體(地上的麵包),換句話說,要求天上的麵包(未來的麵包),必須同時也要求我們軀體所需要的麵包。否則我們無法瞭解天主國真正的麵包是什麼意思。沒有麵包實體的象徵,這個麵包便沒有什麼意義;沒有地上的麵包,天上的麵包也不為人所瞭解。
「日用的食糧」也在初期的教會團體中生活出來,主要的目的是要能將生活放在天主的眷顧之中。「不要為明天憂慮」(瑪六34),不要為或吃什麼而憂慮(瑪六25)。在派遣門徒時,耶穌勸誡他們不要在路上任何東西,「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不要帶銅錢」(谷六8)。福音的理想包括貧窮的生活、完全將自己放在天主的眷顧中,天主將會供他們基本的需要;這是徹底的理想,也是那些具有精神的人認真地在生活中出活出這些主的話的人。
在這個祈禱中所要求的是每日的食糧,甚至《舊約》也曾這樣肯定:「令虛假和欺詐遠離我,貧乏或富裕勿賜我,只供予我必需的食糧。」(箴卅8)為此,人不要求天主健康及舒適的生活,《舊約》也不會認為貧窮必須是缺乏生活所需要的。其所要求的只是為生活所需要的,這為生活所必需要的麵包,不只是指食糧,也指衣服(申六18),水(申九)及酒(訓九7)及油(詠十18)。耶穌拒絕任何嫉妒及不需要的囤積。
日用食糧或是生活所必需的一切物資,也含有另一種意義。為靈修生活及人類信仰生活所必需的是什麼?耶穌呈現自己是「生命的食糧」(若六35)「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若六51)「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六54,58)
這些各種不同的意義為信友們來說,都具有同一生活的意義:「賜給我們今天的食糧。」首先,它與物質的食糧有關,沒有這種食糧,人的生活無法持續;這食糧也指向永遠幸福的天主的國,我們早已參與及預嚐到這種食糧,它是耶穌現生活及其訊息。耶穌在歷史中以聖體聖事的方式持續這食糧,也是人類預嚐天主救援的初果。歷史的耶穌、初期的教會及我們自己,在今日的世界裡,無論是物質的食糧或是精神的食糧,都在「賜我們日用食糧」的祈禱中看出來。
6.給我們今天──人類的工作及天主的眷顧。聖經常提到賜食物的天主,所有的食物都是天主的恩賜,為此,我們應予表達感謝。只有外邦人及無信仰者不知道為每日食糧而感謝天主;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要瞭解「賜給我們」日用的食糧的意思。
祈求天主賜我們所需要的食糧是什麼意思呢?它不是我們藉著工作而在餐桌上所出現的麵包及食糧嗎?保祿說:「誰若不願意工作,就不應當吃飯。」(得後三10)但是,人的工作不全是了麵包,我們依賴著許多先決的環境和條件:天主的眷顧。天主賜我們美好的天氣及雨水,天主給我們工作的力量,天主讓種子成長。祂是受造物及創造的主,人類可以改變受造物,但卻不能讓它成長及產生(果實);每一片麵包都是天主以雙手交付在人類的手中的。
在我們的日子裡,祈求麵包是最為具體的事務了,有千萬人每天在垃圾堆裡找食物,饑餓愈來愈多,並常威脅到了種族,對那些饑餓獲得了滿足的人,這些話讓人想起天主的勸誡:「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依五八7)
7.麵包的神聖性:麵包代表一種聖善的實體及事實。人要以尊敬及崇敬的態度來對待麵包,只有不注重神聖性的社會才不會如此行動,因為他們喪失了他對人類及世界什麼是聖善的意念;麵包是聖善的,因為它與不可犯的生命的奧秘有關。
為《舊約》的人來說,麵包首先是愛和恩寵的記號,天主用它來維持祂的子民,用來驅逐饑餓及死亡的惡魔;麵包是代表未來在天主國裡,義人與天主同享宴席的象徵;麵包是聖善的,因為它是耶穌的象徵,生命之糧,祂拯救了全世界。日用糧是聖善,因為它是構成聖體聖事,生命旅途者的麵包,滋養了人類的生命,這樣,他們便能獲得復活的恩典並經驗到永恆的幸福。

[方濟的話]

凡不吃祂的體,喝祂的血的人,不得進入天主的國;還要妥當地領受,因為凡不妥當領受祂的,不辨認主的身體者,就是說,不將它和其他的食物加以區分者,是吃喝他的罪案。(信友二23-24)
事實上,主以這種方法,常和祂的信友們在一起,一如祂自己說:「看,我同你們在一起,直到此世的終結。」(忠告一22)

[吟詠]

1.活生基督的生命

讓基督的身體和血 在你我內 活出基督的生命
讓耶穌的行動和話 在你我內 活出基督的復活
如果耶穌活在你內 你就完成實現祂屬神的事工
如果耶穌活在你內 你就肯定顯示祂曾降生成人

主耶穌 你的體血聖事 是與我們同在明顯事實
因為你不但活在我內 也生活在我們中間

2.生活的見證

當我們體認基督活在我們內 也知道祂在我們中間
我們在祂內成為一個身體 為祂與世界同在作見證

3

賜給我們日用的食糧,即你的至愛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為紀念、領悟、尊敬祂對我們的聖愛,以及祂為我們的一切好處,所說、所為及所忍受的一切。

[祈禱]

主基督,你說過你是生命;主,你是我們真實的生命,你的足跡也是我們獲得這生命的途徑;我們在這裡祈求你,在這朝向你生命泉源的旅程中,賜給我們更多的力量,也就是你與我們同在及臨在恩寵,使我們在你的生活中找到及滿足我們生命的饑渴的泉源。我們這樣向你祈禱,因你是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六月照片補遺

星期六結束後,有一票人續攤~喝飲料去


祝弟鐸生日快樂

祝秀君返港一路平安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六月祈禱會實況





千呼萬喚始出來……歹勢!
歌曲和分享:六月份的分享歌曲1歌曲2歌曲3
以往的歌曲和分享:請按此網上方濟會內的祈禱會專頁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六月20 日:爾旨承行

六:爾旨承行

[題要]

為了瞭解第三個祈求──願你的旨意實行,我們必須回到至今我們已提過的背景。我們所注視的是向著天上的父,我們的面容也轉向天主;處此世的可憐的環境及消極的歷史意義,我們向天主叫說:我們的父!這個世界不認識天主,這是在褻瀆天主的聖名(祂的實體),為此,我們喊說:願你的名受顯揚!新天新地在來臨中早已出現在我們中間──就是耶穌的訊息及行動。天主早已在實現的過程中,但是這圓滿的程度尚在被等待中,為此,我們渴望地喊說:願你的國來臨!
無論我們是如何祈禱及努力地跟隨著耶穌的腳步,我們沒有確實地看見天主國的接近,反基督仍在工作著,邪魔仍在擁有牠的追隨者。我們可以問說:天主為什麼要遲延呢?究竟祂的旨意是什麼?為此,我們祈求說:願你的旨意實行!明白天主的旨意是重要的,我們要如配合及符合天主的旨意呢?我們抱著希望及忍耐以期待祂的旨意,又有什麼樣的價值呢?

[方濟]

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同在天上:願我們全心愛著你,常常思念著你;全靈愛著你,常常渴望著你;全意愛著你,將我們的意向完全導向你,在一切事上,只尋求你的光榮;全力愛著你,我們的精力和情感,靈魂和肉體,完全為你的愛情所驅使,而不為其他任何事物所用。願我們愛他人如同愛自己一樣,以我們全部力量,吸引別人熱愛你;樂他人之樂,猶如自己之樂;同情他人的不幸,總不要開罪任何人。

無以言傳的事實是:「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格前二9)按方濟的看法,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能夠為天主父的愛服務」。
方濟認識出福音訊息最為根本的法律:實踐天主父的旨意,就是遵守祂的誡命,而這誡命便是:「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愛近人,如你自己。」(瑪廿二37-40)在地上完成天主的旨意,「如同在天上」,就是在天主聖寵的助佑之下,讓對天主的愛更加完善,對弟兄姊妹的愛,能「如同在天上一樣」,能讓他們也能獲得愛、協助及寬恕。
由福音或是聖經的經文及話裡,我們發現方濟似乎一種漸近的方式來說明對天主及近人的愛;對天主的愛滲透在他的整個生活裡,並且一顆基督徒的心,常是「思念」著天主,如同渴望溪水一樣地,「渴望」常能愛著天主,所有的「意向」都能「指向」天主,讓全部精力及身軀,都能為祂而被消耗。「願我們將一切讚讚頌,一切光榮,一切感激,一切榮譽,一切祝福及一切美善,皆屬於你!」(時辰讚頌詞,禱文)方濟的祈禱旅程,其實便是他自福音生活旅程。
當然方濟在生活中也展現「那愛天主的,也該愛自己的弟兄」(若一,四21)的生活。真正愛自己的人,也就是能夠真實地去愛他人,但這二者要以愛天主為根基,並生活出愛天主的行動,因為「天主聖愛所有不可估計的價值,是爭取天主國的唯一事物。」(文大九1)
為此,愛近人首先便意味在祈禱的合作之下,以言語及生活來吸引所有的人去愛天主父,因而,不要去冒犯及得罪任何人,經常按保祿的話生活:「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羅十二15)
文德回憶方濟所生活出來的基督為人類所持有的同情和憐憫:「方濟對肉體受到創傷或病痛的人們非常同情,並懷有愛心;他如果看到任何人因貧窮而缺少必需品,便視同基督身受的一樣...他一見窮人或是病人,其心靈便為之融化;如果不能提供物質的援助,他便以情感來彌補之。」(文大八5)

1.方濟如何全心、全靈及全意去愛天主?
2.方濟如何與他人相處中,顯示自己對天主的愛?
3.方濟在愛天主及愛近人的力量泉源是什麼?

[福音]

耶穌還同群眾說話的時候,看,祂的母親和祂的兄弟,站在外邊,想要同祂說話。有人告訴祂說:「看!你的母親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想要同你說話。」祂卻回答那告訴他的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遂伸出祂的手,指著自己的門徒說:「看!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父的旨意,祂就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十一48-50)

1.耶穌所提到的「遵行天主父的旨意」有何含義?
2.為何遵行天主父的旨意的人就成為一個家庭?
3.門徒與遵守天主父(旨意=聖言)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分享]

1.天主的旨意是什麼?這是基督徒生活裡最為根本的問題。我們願意實踐天主的旨意,但是什麼是在具體的環境裡知道天主的旨意?在那裡可以找到天主的旨意?
在回答這個問之前,我們弄清楚「願你的旨意實行如同在天上一樣」的祈求背後的之前的經驗。任何作祈禱的人,都會認為我們目前的世界現狀,並沒有實踐天主的旨意,人類違背天主的意願。如同我們所見的,人類歷史偉抗去符合天主的旨意;正義不再出聲的抗議,富者犧牲窮人而愈富,產生成為精英份子的「燃料」。只有精份子才有生活規劃,大多數人無法去作自己願意去作的或去作自合適去作的──這都是因為他們在社會中所持有的「身分」所致。
因者許多的苦難、人類生活的壓迫,軟弱人們背後的力量等等的情況,讓巨大的「不出聲的抗議」沖上了上天,一種在千萬人的心靈裡,都無法獲得這方面的不幸,只有每日的哭泣;我們很難去接受自己,所被引領到他人生活中的方向都被阻礙了。任何人祈禱「願你的旨意實行」必須要克服在這種環境裡可能會發生的失望之情。
我們發現在那些拒絕實踐天主旨意人們的另一種「不出聲的抗議」。有一種頑強,出自自私的心而不願去考慮是否去符合天主的旨意,不願意承認在生活中有一種至高無上的主權;祈禱「願你的旨意實行」,就是要求自己走出自己,即使仍有人類不正的意志,但相信天主愛的力量,相信人的邪惡將會被天主的仁慈所克勝。
我們必要聆聽在這個祈求中所呈現的寓意,不要將所有的困難都要牽涉到天主的旨意上,我們願意停留在耶穌祈禱的內容裡:為耶穌來說,什麼是天主的旨意呢?由三個層次來說明。
為耶穌而言,天主不會錯的旨意是建立天主的國;天主國的宣講是宣講的主要題目;天主應成為萬物的主,但這個地步要在所有混亂的因素都能夠受到管制(疾病、不正義的人際關係、權力的濫用、死亡──一句話「罪惡」)這樣天主的國才能被建立起來。
萬物大自然得到解放,並讓這種解放獲得更為廣泛的效果,必然是天主的旨意;耶穌不是只有宣講天主的旨意,祂還將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具體化了。在這個情況下,「願你的旨意實行」便重複及增強「天主國的來臨」的意思。
2.為此,愛人及提升人至生命的圓滿──這便是「天主國」的意思。保祿對這一點曾這樣說過:「為使我們知道,祂旨意的奧秘,是全照祂在愛子內所定的計劃:就是依照祂的措施,當時期一滿,就使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弗一9-10)當所有事物都能獲得完全的結合為一及完美時,天主的國(旨意)便實現了,是藉著耶穌而獲得的。
與之相對的是撒旦的王國,牠是世界之王子(若十二31;十四30;十六11),牠也擁有力量及組織(路十二20;谷三22-26);當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旦王國便被打敗了(若十二31-32;十四30;十六11)但撒旦仍繼續牠的工作及反對的力量;最後,牠將會遭受到最終的失敗(默廿10)。
在這種意義之下,祈禱天主的旨意被實行,其實便是呼求由天主自己帶來祂的王國。祂早已正式地在歷史中,藉著耶穌而開始了祂的王國;從這一點來看,天主國並不是依賴人類的行動,它是「天主」的王國,天主在實現祂永恆的計劃(弗一4),萬物成為光榮及愛情臨在的地方。祈求「你的國來臨」,就是請求這個國早日來到,不要遲延天主自己願意的計劃。
3.我們已經提過,天主的旨意就是指屬於天主的事物──祂王國及其計劃。但是,天主的旨意除了有主觀的因素之外,客觀方面來說,也與人類是否要接受及實現它;這個王國(天主的客觀的旨意)基本上是一種思典和禮物,天主常是第一個主動的愛。(若一,四19)
天主的及所有來自天主的事物,都是一種建議而非強制性事物;它是一種邀請而不是先入為主的指示及命令。因為這完全是天主的愛(若一,四8),而愛的規則便在於自由的投入及獻身,我們必須要向天主的恩賜開放,在自由中被接受。面對天主的國,聖經發出了「悔改」的生活過程,為此,耶穌說道:「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15)
天主的來不是自然及主動發生的,也不需要人方面的合作。這個國屬於天主的,但必須為我們所擁有。天主不會親自救援這個世界及人類,祂在默西亞的計劃裡參與了人類的事物,而使人類為他人而成為一種聖事;這種合作方式是如此地具有決定性的性質,甚至我們的救援還以此為基礎:「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瑪廿五40,45)
只說:「主啊!主啊!」是不夠的,只有真能夠「實行天主父旨意者」才能得救(瑪七21)。什麼是這個「旨意」呢?我們不必到遠去找,只有生活出基督門徒的身分就可以了,與耶穌具有同樣的心懷(斐二2,5),以真福的精神及山中聖訓的教導作為生活的方向(瑪五-七);悔改包括真正的重生,「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若三3)
天主不願意罪人死亡,而願意他悔改而生活(則十八23,32;卅三11;伯後三9),「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羅十二2)保祿的綜合是:「天主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聖。」(得前四3)我們有保證:「那履行天主的卻永遠存在。」(若一,二17)我們有天主的許諾:祂不會放棄任何尋求祂的人,「不再順從人性的情慾,只隨從天主的意願,在肉身內度其餘的時日。」(伯前四2)「天主在你們內工作,使你們願意,並使你們力行,為成就祂的善意。」(斐二13)
4.因而,我們祈禱「願你的旨意實行」時,它意味:你的旨意「為我們」而被實行,我們必須要忠於你給我們指定的工作和目標,忠於你天主的恩賜,符合你訊息的新穎、態度及耶穌基督的生活;任何人實踐天主的旨意,他不但只是為人而生活,並且也為天主來臨的天國的世界。
天主的旨意需要人的忍耐、謙卑地將自己放在天的奧秘中。我們知道天主的旨意是:在天主方面是天主國的實現,在人方面是人性的實現。為什麼天主不快速地讓旨意實現呢?為什麼天主不啟發人很快地就按照天主國的準則而生活呢?歷史持續著它曲折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充滿著許多荒謬、不正義、有罪的結構,以及許多我們心靈朝向天上的問題;當我們注意到常最好的計劃、最高尚的意向及最聖善的原因都被擊敗了,生活的經驗便成為無法理解的了。正直及正義的人常成為社會邊緣的一群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智慧為人所譏笑,聖善者被處死;我們看見無價值的勝利,不實及偏見反而得到利益,平庸的人反而要求整個國家的命運。
在這種生活背景裡,祈禱「願你的旨意實行」,是要人能夠將自己放在天主奧秘計劃裡及手中。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說我們要選擇最容易的道路或最有理的一個:真智慧不是由我們理智有限力量的標準來決定的,而是由我們之上的天主的智慧來決定;如果我們接受天主奧秘的道路──即使我們無法瞭解之,我們便要放棄我們自己及計劃。這種態度需要我們能夠放棄個人的意志;精神的偉大在於體認到人可能性的限度及範圍,以及人的有限力量;這種人類生活條件,讓人面對為超越的計劃時,有更為謙卑的決定的可能性。
祈禱「願你的旨意實行」,就是天主的旨意被實踐!在這方面,不應有任何抱怨和失望因素,只有信任的投入及奉獻,如同孩子在母親懷抱中的擁抱一樣,天主是無限美善的父親或是母親。祂有祂的永恆計劃,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計劃;當孩子無法完全瞭解父親要做的,也不是全明白父親所說的含義時,同樣,我們追尋自己的旅程,不全瞭解歷史的幅度,也不全瞭解將要被實現的全及整體的意義;我們不必為自己在觀點的有限性質而難過,但主要的是,我們奉獻給這位是開始也是終向的天主,在祂的手中有我們整個旅程。
耶穌在革責瑪尼園時,祂的死亡暴力是不可避免的,處於極深的沮喪中,但是,祂誠懇地將自己放天主的旨意裡:「父啊!你困意,請免去這杯罷!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成就罷!」(路廿二42)這時耶穌表現了祂最深度的人性,祂如同我們一樣,也有旅程,是一位流浪者;祂分享了一個無法立時及直接知道事情及走向天主旨意下一步的人的生活。
無庸置疑地,耶穌知道天主的旨意,但是,是因為祂的人性條件,讓祂仍未能完全處於事事透明的天主的國裡,因而祂仍需要時時處處,找尋天主的旨意。祂應取什麼樣的下一個步驟呢?如何能夠實現的旨意呢?耶穌在人性的條件上遇到了自己的限度,也有焦急;祂接受這處境,不會強迫天上力量來幫助自己。(瑪廿六53)保祿的希伯來書信說明了「耶穌的接受」:「當祂還在血肉之身時,以大聲哀號和眼淚,向那能救祂脫離死亡的天主,獻上了祈禱和懇求,就因祂的虔敬而獲得了俯允。祂雖然是天主子,卻由所受的苦難,學習了服從,且在達到完成之後,為一切服從祂的人,成了永遠救恩的根源。」(希五7-9)
5.為此,耶穌(按路加福音)在十字架上的話中就呼喊說:「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路廿三46)這是徹底人性的自由:將自己完全交付在那位能給予問題最基本答案及知道每種失敗所擁有的意義的更大者。「天主的意願」具有相當的意義在內:參閱:羅一10;十五32;格前四19;十六7;宗十八21;雅四15。人類真正的生命中心不是「我」,而是「你」(天主)。人類的自由只有在指向天主這個中心時,它才會發生的;之後,天主的旨意便會被實現,天主的國也接近了。
6.如同在天上:「天上」和「地上」便指天主萬物所有的空間(瑪五18;廿四35),為此,天主是「天地的主宰」(瑪十一25),復活的基督接受天上和地下的權柄(瑪廿八18)。祈求「願你的旨意實行」,就是指讓天主的旨意在各處都能被實踐!天主的不只是地理上的說法,它是整個受造世界(天上和地上);天主的旨意要被實踐在祂的整個受造物中。以我們來說,我們的悔改,我們的聖化(實踐天主的旨意),都不能被限制在某一特定的時空裡。
今天我們特別感受到結構性的罪及社會性的不正義,這是最為需要聖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性──經濟、政治和文化上;沒有任何時空會被天主的國所關閉或拒絕;所有地上的事物都,都應如同在天上一樣,讓天主的旨意實踐一樣;換句話說:在任何事情及任何環境中,讓天主的旨意得到實踐。
另一方面,我們說明「如同」的意思。天主已在天上為王及統治(依六六1;瑪五34-35;詠一0三19-21);所有天上的「居民」(天使和義人)都完全地實踐了天主的旨意;然而,天主的旨意在地上仍受到阻力天主仍抱持著忍耐和慈愛(羅二4)。這個祈求的意思是:正如天主的旨意已經在天上被實踐了,所以也可能讓天主的旨意也在地上被實行:如果天主的旨意如同在天上一樣,也能在地上被實踐的話,地上也就不再是地上了...我們可能都會在天上的。
這時,所有的事情也都達到和好及圓滿的境地:天上的來到了地上,地上的也被提升到天上。接著要發生的是:「好叫天主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十五28)

[方濟的話]

我們既已經拋開了世俗,我們除了追隨主旨,並只中悅於祂之外,就不應追求其他的。(會一,廿二9)

[吟詠]

1.我的祈禱

我願向你顯露心中的秘密 親愛的天父
我心靈有根刺 常讓我去對你的信心和愛
求你來拯救我

我曾照顧我心脆弱的一切 親愛的天父
我生活有怨恨 常讓我搖擺我對你的信賴
求你來拯救我

你回答我說 我是良善的天主 是你生命的父親
願我的旨意常在你生活中實踐 如同在天上一樣完美
我的愛就是你所渴望的一切 讓你的謙卑成為力量
記得我的話 你的信德救了你

2.天父的愛是我的旨意

你的愛是永恆 我們的父 天上的父親
你的愛沒有瑕疵 不會叫我們失望
你的旨意是你的智慧 不讓我們失敗

3.

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同在天上:願我們全心愛著你,常常思念著你;全靈愛著你,常常渴望著你;全意愛著你,將我們的意向完全導向你,在一切事上,只尋求 你的光榮;全力愛著你,我們的精力和情感,靈魂和肉體,完全為你的愛情所驅使,而不為其他作任何事物所用。願我們愛他人如同愛自己一樣,以我們全部力量, 吸引別人熱愛你;樂他人之樂,猶如自己之樂;同情他人的不幸,總不要開罪任何人。

[祈禱]

天主聖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明白及領悟你對我們生命的旨意,因為只有在你聖意的領導下,我們才能認識自己及你的天主生命。你聖子是我們追隨及實踐你旨意的道路及生活方式,賜我們力量,效法耶穌聖子對你恭順及敬愛的美德。我們這樣祈求,是因你聖子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五月23 (不是16)日:爾國臨格

五:爾國臨格

[題要]

當我們祈禱「願你的國來臨」時,我們就進入到「天主經」核心部份;在這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耶穌最終的意向,因為天主國的宣講,原本就是祂訊息的核心行動最基本的動機。

[方濟]

願你的國來臨:願你藉著聖寵,你在我們中間為王,並使我們進入到到你的內,在那裡,能清楚地享見你,充分地熱愛你,幸福地和你在一起,永遠地享有你。

認識天主及祂的恩寵──這藉由整個萬物及宣告的聖言所述說的──是必然是先決的條件,因為祂「藉著恩寵,在我們中間為王」,直至耶穌所作的祈禱的實現,也正是方濟所作的祈禱:「父啊!你所賜與我的人,我願我在那裡,他們也同我在一起,使他們在你的國內,享見你的光榮。」(會一,廿二55)到那時,我們原本是流浪的,卻走向我們的祖國,在那裡有充實的真理、愛及相互的共融,擁有完美的喜悅及無止境的幸福。

1.方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如何認識天主的國?
2.天主的國與弟兄友愛團體的生活之間有何種關係性?
3.「天主國便是天主的臨在」這句話有什麼樣的意思?

[福音]

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裏,那裏沒有多少土壤,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發了芽,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裏,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瑪十三3-9)

1.由種子的成長的比喻,說明天主國在現世生活的成長。
2.不同的土也有不同的收穫,請問我們應如何準備天主國的實現及來臨?
3.由撒種的比喻來說明人類對天主的渴望及理想是什麼?

[分享]

1.人性最尊貴及最深的部份: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如何?動物的生命是被它直接的棲息地所限制的,只是反映其周圍的世界而已;人類則能詮釋環境,並在世界身上補充事物,對歷史及世界都具有象徵和幻想的能力。人類擁有渴望,並向世界開放──他人、自然界及自己;只有當人碰到天主絕對者、愛及給予渴望的意義時,他才得到了對手。
說人類是「存在」時,寧可說是「成為」;這種自我更新的潛力,說明入已達成的目標都會成為起點或使之更好。目前的實在性只是其他將來到的預先的事物而已。只有人在睡眠時會作夢,對新世界有所嚮往,在這種世界裡人更要求平等──「新天新地」。只有能創造烏托邦,人不斷地投射及計劃,計劃未來,生活於許諾中,以希望作為生活的食糧。
我們被「希望原則」所佔據,令人生活的緊湊之中,為新穎而不斷地搜尋,找尋那沒有邊界的世界,對環境、期待、明日及較好生活的夢想、一個沒有痛苦及憂傷的世界提出質疑(默廿一4),期待新的人性。在這種希望原則中,我們找到最深及最根本的人性,一個永不會死亡的部份;希望是期待尚未來到的,但卻在渴望中臨在,卻被心靈的期盼所預嚐到。
所有人類的文代及生活──自最原始的到進步的──都擁有他們自己的烏托邦理想,這些理想構了他們的希望。例如,猶太基督信仰就談到現世在各方面的人際關係上會獲得改變,我們看到大自然的和好:「豺狼將與羔羊共處...海水。」(依十一6-9)天主將創造一顆新心(耶卅一34)不再有饑餓...(默七16)默西亞時代讓所有烏托邦都成為事實(若十六23),因為天主將給予所有心靈所要求的解答。
面對現世的混亂和矛盾時,這些希望反而更加熱切:「不義抑制了真理。」(羅一18)「他們將虛妄變作天主的真理...」(羅一25,29-30)卑下的人們、軟弱人受到殘暴的對待;誠實者受譏笑;不正義的歷史結構及迫害到處都是。
客觀地說,這種情境是在冒犯了天主的權威,祂不是萬物的造主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讓祂的力量困惑,而不按祂的規則行事及存在的情況發生呢?先知們的出現,就是不要讓希望消失及死亡:有一天,天主將會前來干涉,恢復一切至原始的面貌及美善,使所有事物都能到達往日所未料想到的完美。(出十五18;三14;依四九23;耶十六21)這些培育希望的許諾,基本上雖不是改變衝突的環境,但整體的意義是清楚的:天主並沒有不關心上達天庭的聲音;祂就在這裡,也將顯示祂的王國!
天主的主權將在以色列國王主權中顯示出來(撒下七12-16),這國王將為窮人帶來正義,恢復寡婦們的權利,為孤兒辯護,將世界自不正義的原則中獲得釋放。但在短期間內,那些假借天主之名而自稱為「天主兒子」的權力的毀滅將會明顯(詠二7;撒下七14),直至十個部落要問道:「我們與達味有什麼分子?」(列上十二16)所有的國王將會敗壞。
《舊約》的另一階段被認為:天主將以管理及有規的聖殿朝拜、司祭的制度、為聖德應有的犧牲及規則,與世界和好;天主將自聖殿來統治,屆時,可以與天主面對面(則四十40-43),但先知卻警告:沒有悔改之心、與人為友及仁慈之心的朝拜,這將成為虛幻(亞五21-24),天主要的朝拜是正義及讓受迫者獲得解放(依一17),生活的天主,不只是為人朝拜的天主,也是輕視不正義而與正義者同樂的天主。
在耶穌的時代裡,另有一群人將希望放在與默示錄的意義的宇宙性和好上,默示錄著眼的是啟示的道理,找尋的是密秘的智慧,只有進入到智慧者才能詮釋時時代的徵兆,看見新天新地。這事件的發生會突然來到,並且倒轉了每一個關係性:不快樂的成為快樂;窮人成為富人,富人卻成為窮人;被輕視者將獲得榮耀及尊敬;這時就是世界的終結,開始了新天及新地。
為此,產生了「熱忱派」,以暴力達到目的;「法利塞人」,遵守法律可以使這宇宙性的轉變早日來到...但這些都是徒勞無功。祈禱:「願你的國來臨」,圓滿時代的來臨!我們要相信天主的日子將來到。(岳三11-15;依六三4;拉四1-5)
2.「見你們所見之事的眼睛,是有福的!」(路十23)在這希望及渴望的背景之下,我們聽到耶穌的聲音:「時期已滿,天主的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15)這不單是如同昔日先知們所出來的許諾,並且天主國「將」要來臨:天主國早已在眼前了!
其中最清楚的記號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貧窮人聽到喜訊。」(路七22)耶穌完成了這些記號,要人們去告訴若翰(路七18-22)而依撒意亞先知就說過這些記號(依六一1-2)耶穌清楚地詮釋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四21)
天主的國:這是耶穌宣講的喜樂及希望的訊息。耶穌所宣講的不是地區性的天國,而是天主的權威及力量如今已在這個世上了,將舊的轉變成為新的,不正義的成為正義的,有病的成為為健康的。
耶穌用許多方式或比喻說明主國的內容及意義:瑪十三44,45,31;谷四26-32。它是轉變所有事物的力量。(瑪十三33)
常用的說法是天主的家或城市:在那裡人們可以共同吃喝(路廿二30;瑪十一11),天主邀請人赴宴(瑪廿二1-14),有人進入有人被拒絕(瑪五20;七21;十八3;十九17;廿三25;廿一23)進入的關鍵(瑪十六19)。那進入者是生在天主國內(瑪十八12)在那裡有許多住處(若十四2)所有的人都被邀請(瑪廿二1-10)由各方前來(瑪八11)正義者在父家中照耀(瑪十三43)
3.耶穌宣講的天主具三個特點:1)宇宙及普遍性的,包括所有的一切,使人脫離所有疾病、貧窮及死亡的結構;沒有仇恨及其他消極因素的彼此間的關係;天主不能只限定於某個幅度;有不和諧的情況來破壞。(瑪四1-11)2)天主國是結構性的,它不但包括了每一件事情,並且意味著結構性的改革;它不但更變了實體的外形,並且這種改變也進入到根基,帶來整個的自由3)它是決定性的。因為它是普遍及結構性的性質,就暗示這世界的結束,天主國表達了天主最終的意志;我們所居住及受苦的世界將會結束,將會有一個在天主子女中間,充滿正義、和平及和諧的新天新地。我們可以瞭解耶穌說的:「見你們所看見之事的眼睛是有福的」(路十23)的意思了!
人類最古老的希望如今已開始被實現了;烏托邦不再是幻想及未來之事,它成為發出的光輝及具體的歷史事實,天主國早就在我們中間(路十七20-21)及所有走向完美及圓滿方向的酵母;天主國應由「過程」的角度來思考:它已出現,在耶穌的身上、說話上及解放的行動中臨在,同時,也向最後達到圓滿實現的明日開放著;人需要準備著,人不可能自動地便進入到天國裏,人需要實踐悔改的生活──這是耶穌向人類所提出的要求。
天主的國與撒旦的國是對立的,這種衝突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必須要作出抉擇。第一個目標是窮人;在他們身上新的秩序成為具體的,不是因為他們倫理道德的情況及處境,而是因為他們是窮人──饑餓、不正義及迫害的犧牲者,耶穌及其天主國要結束這種惡化的處境,藉著窮人,天主國來到我們中間。
就是在這種背景中我們瞭解「願你的國來臨」的祈求,它完成了上句「願你的名受顯揚」的祈求;當天主讓所有受造物到達了幸福的結論時,天主國便將圓滿實現,天主的名也在世代中受到顯揚。所有的一切也都仍在「過程」中,天主國是喜樂的處境,在現時便在慶祝的,在未來將被實現的許諾。它是一種恩賜及希望的目標。「願你國的來臨」的祈禱,是祈天主的國在成長,結果實,它也將會達到成熟的地步。
4.天主的國繼續來臨。天主在耶穌的生命及復活中達到圓滿;在祂身上顯示出新的人性(類),人與世界之間的聖善關係性,使物質(身體)轉變成復活的身體。但這個具體世界仍處於矛盾和暴力中,邪魔仍在統治中,牠可能除去耶穌且繼續釘死那些建立和平友愛及正義王國的人們;耶穌提醒我們,萬物的絕對意義的擁有者被拒絕。
天主啟示了祂工程的最終目的:就是祂的王國,無論人類如何拒絕,但王國仍是天主要達成的目標,正如「莠子及麥子的比喻」(谷四26-27),即使是拒絕、十字架及罪惡,仍不是走向天主的不可克服的阻礙;甚至王國的敵人反而成為天主國的服務者,正如那些殺害耶穌的人們,反而成了人救贖的助力。
基督的十字架證明了──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體──人與萬物的最終意義相遇時,可能會遇到的阻礙;但是,天主的能力及仁慈,足以將這些挫折轉變成實現的可能途徑。整體性來看,萬物並不會出軌的,因為天主終究會統治及為王於世界及歷史中。
為此,這裡有一種事物超越歷史的終結保證,那就是天主末世性的王國;但與之同在卻有歷史中許多荒謬的存在,讓否定及消極可能性的存在,甚至於最偉大的拒絕;但它們仍未能阻擋幸福的來到。
相信天主的國,就是相信歷史最幸福的意義,是烏托邦的肯定,有關世界及人類的真實性,不是在於過去及現,在是在未來──就是當啟示完全達到圓滿之時。祈禱「願你的國來臨」,就是心靈抱持最有希望的行動,不會屈服於目前的種種荒謬。
天主的國又如何來到呢?為基督信仰而言,有一個不會錯的準則來看天主的來臨:當窮人都聆聽及接受到了福音時,也就是說,當正義在窮人、被佔有者及被迫害者中間被實現時;也就是,當任何友誼、和諧、參與及尊重的聯繫,都能人被創造時的尊嚴獲得成果時,天主的國便出現了。任何時候,社會的結構被安置社會中時,讓人脫離剝削人或被剝削的環境,主人及奴隸之間的關係,都能得到安全及和諧時,天主的國便出現了。
我們要具備必要的條件來作「願你的國來臨」的祈禱;當我們跟隨基督時,我們就相信祂無限的希望,同時也以這些希望作為我們生活的途徑。「願你的國來臨」的祈求,是由人內心最深處的希望所發出來的呼求,雖然仍會讓我們看到衝突及矛盾,但是我們仍不會放棄,我們希望的是天主在所有萬物中所實現的希望;那些作這種祈禱的人,要相信及信任顯示自己比任何人都強壯的一位(谷三27),因而,這位(基督或天主)有力量將老舊的轉變成新的,保證新天新地。當我們祈求「願你的國來臨」時,我們所得到的回答是:「我們稱謝你,因為你取得了你的大權,登上了王位。」(默十一17)

[方濟的話]

方濟對度獨修生活的弟兄們,說道:他們的生活「在一切之上,他們應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獨修3)

[吟詠]

1.共創天主的國

我們因孤單而緊黏著彼此 若沒有了愛 就造成了傷害
我們緊握雙手而手指相觸 若沒有愛 就感覺到壓迫
在天主愛內 我們營造自由有愛的空間
讓我們的生活為安然憩息的家園

天主就是天主自己 天主就是愛
天國就是天主作我們心中的主人
讓我們以寬宏之心 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的恩賜
在天主的家 我們覺到賓至如歸

天主就是天主自己 天主就是愛
天主就是天主國的主人我們的愛
讓我們以子女心情 表達彼此願意回歸父的愛
在天主的家 我們覺得就在天國

2.天主父最大的願望

天主父最大的恩賜就是祂的愛 為我們營建無憂無慮的世界
天主引導我長大 認識祂 愛慕祂 期盼我決心愛著祂

3.


願你的國來臨:願你藉著聖寵,你在我們中間為王,並使我們進入到你的國內,在那裡,能清楚地享見你,充分地熱愛你,幸福地和你在一起,永遠地享有你。

[祈禱]

天主聖父,與你生活在一起,是我們最終的幸福;你的國就你自己,也就是在你聖子耶穌基督身上,我們所看見及體會的一切,祈求你,賜我毅力及信德,追隨你聖子的足跡,走上邁向天國之路上。我們這樣祈求,是因你聖子之名。阿們。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四月18日:爾名見聖

四:爾名見聖

[題要]

如果我們要清楚瞭解「主禱文」的懇求──願天主的名受顯揚,我們就必須重新發現人類對天主(或自己的神)的名號的尊敬。其實,天主的名並沒有被受到顯揚,因為客觀的環境否認了天主的榮光,因為人或環境的內在心靈,都受到了歪曲,因而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性;同時,人本身也用自己的言語或行動,褻瀆了天主的聖名。

[方濟]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我們對你的認識變得更為清楚,好使我們知道你的恩惠有多廣博,你的諾言有多麼長遠,你的威嚴有多麼崇高,你的裁判有多深邃。

方濟誦念這段經文時,也許想到了《新約》的另一句話:「父啊!光榮你的名罷!」(若十二28)「好使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字,在你們內受光榮。」(得後一12)這都詮釋了天主奧秘的事實──祂的名被隱藏著,今天在門徒的心中,在他們的身上被實踐出來了;保祿的話可以解釋方濟願意說的:「使基督因你們的信德,住在你們心中,叫你們在愛德上根深蒂固,奠定基礎,為使你們能夠同眾聖徒領悟基督的愛是怎樣的廣、寬、高、深,並知道基督的愛是遠超人所能知的,為叫你們充滿天主的一切富裕。」(弗三17-19)
方濟用保祿的話,就是為了發現天主的愛,藉著所完成的「恩惠」,祂所固守的「諾言」,祂所顯示的「威嚴」,及所持的「裁判」,而表現祂的充實及圓滿。祂是「偉大而可奇的上主,全能的天主,仁慈的救主。」(良天7)

1.方濟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對天主的崇高及偉大的觀念和態度?
2.要如何解釋或詮釋方濟在耶穌──降生成人──身上體驗到天主的親近性?
3.方濟與自己的父親斷絕了關係,那麼,方濟這種經驗與耶穌的父,二者間的關係會是如何?

[福音]

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我父將一切交給了我,除了父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瑪十一25-27)

1.「降生成人」及「取了人脆弱軀體」的聖子與天主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2.天主父如何在子身上啟示了自己?子又是什麼的方式啟示了父?
3.在耶穌的生活經驗裡,你如何看見及稱呼天主父?

[分享]

1.「願是聖的及受顯揚」即意謂「讚頌、光榮及祝福」;「使之成為聖的」。我們分為「存在」(祂的本質是什麼?)及「行動」(天主是如何行動的?)來看。說到「聖」字,便表示天主是完全是「另一位」,不是我們世界的延伸,是完全另一個實體:祂是另一邊的,與我們分離的另一位。
2.我們的天父:「天」指不可接近的;「父」指甚為接近的;「聖」的,指祂是遠隔的。為此,「偶像」便是指崇拜世界一些部份為天主者;為此,人對聖的一位只有尊敬、朝拜、崇敬等等。
3.對天主聖善的本質,二種態度:1)「逃逸」:在聖的一位前害怕,因為祂不為所知,人要逃走及躲避;這是梅瑟看見焚燒之樹叢時的表現,故天主說「靠近來 !」為此,梅瑟掩住臉而靠近(出三6)。2)「吸引」:同時梅瑟也被這個情況吸引,「我要到那邊看看這個奇異的現象。」(出三3)這便是聖善本體上的意義。
也有某種倫理方面的意義:因為天主是如此的「遙遠」及「其他」,遠超我們可以去想像及形容的;祂有耳並能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出三7)祂靠邊站,對軟弱特喜愛及反對壓迫者,為此,祂作出決定:「我決意領你們擺脫埃及人的壓迫...到流奶流蜜的地方去。」(出三17)聖經上的天主是主耶穌基督的父,祂是注意到倫理幅度的天主:祂喜愛正義及憎恨不義。為此,一位「遙遠」(聖的)的天主,如今在倫理方面,祂成了親近的,因為祂拯救無防衛者,報復那些壓迫人者,與窮人認同者。天主介於祂的聖善和俗性事物之間,祂自不可接近的光明跨越了我們的黑暗中;祂聖子耶穌基督的降生成人,將天主對萬物溫柔的愛表達在歷史中了。
4.天主克服了將自己與人類分離的距離,祂也要求人類能夠克服這種距離。祂要求人能如同祂一樣是聖善的(路十一13,廿22;六36;瑪五48)。這種看法也肯定了「人類的終向必然是天主」,只有天主才是具體的理想,換句話說,除了在天主的理想內,人是無法完全獲得瞭解及圓滿的。人類生活在這個世上及偕同這個世界,是歷史中的人物,但世界是不足以滿足人本質上的需要,必要與天主(超越歷史)結合──這就是人生活的動力。我們的召叫是屬於上天,不是地上,不是建立現世的樂園,最高理想是在天主。
5.被召如同天主一樣是聖的:在本體論上,人類被召叫分享及參與天主,但在倫理上,人類是與天主親近的;人類在延伸自己於天主內時,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也深入到天主性的幅度。如何能完成這種地步呢?如同天主是聖的,因而,我們在生活中要成為正義的、善良的、完美及純潔的,任何人走在這途徑上便是遇見了天主;遠離了這途徑,便遠離了天主,既使常將天主掛在口裡。這樣說來,一方面,聖的是屬於天主的屬性,與受造物有區別,但另一方面,聖的天主是人的生活理想,是成全人類應達到的目標;為此,在天主與人之間有分開及區別,另一方面也有彼此之間的共融。我們是聖的,是因為與這位聖者有關,並保持著與祂共融的緣故。聖者天主要在我們內受到光榮:「在你們中間受光榮。」(則廿八22)這種超越了對立的共融,是天主與人彼此間關注的,《若望福音》尤其具有這種思想:十27-29;十七17-19.這是救援歷史的普遍看法,在降生成人奧蹟中達到高峰。
6.天主的「名」是什麼意思?在天主經的內容裡,其中最為重要的意義是:名字代表一個人,說明了這個人的內在本質。知道某人的名字,便是指認識這個人。天主啟示自己的名字給梅瑟時,祂在啟示自己:一位與以民同行及臨在他們中間的天主(出三14),並啟示自己的聖的,換句話說,祂是超越一切的,同時將自己給予了我們的一位(依六3)。在耶穌的裡,天主是「公義的父...」(若十七25-26)天主是「聖父」(若十七11),「父」是天主的名字,這位「聖」父不受造物的限制,祂在天上;但祂是「公義」的父,天主對人憐憫及在我們中間;以耶穌的言語來說,天主是阿爸及仁慈的父。
7.我們討論了「聖」及「名」之後,我們可以瞭解「願你的名受顯揚」的意思;意即:願天主受到尊敬、崇敬及光榮,正如祂自己所應得的,祂是聖的、無法讓人深入的奧秘,吸引人也令人敬畏的;在這同時,這位雅威走在我們中間及助我們,祂是阿爸及仁慈的父;祂同時離我們遙不可及,也親近我們。為此,當天主臨在我們中間時,我們就應體認祂是「另一位」,不是人類一份子,與我們有不同的思考、感情及行動;祂是「另一位」,但卻是我們的根源及未來。如果我們不認出祂原是如何,我們可能會誤以祂是我們自我的衛星,我們渴望的延伸──其實,這樣是冒犯了祂!
如果我們以祂為人類軟弱時的應急之事,只有在我們需要時,才呼求祂的協助,我們便不是在光榮祂。如果我們只在以天主作為自我或是個人的益處服務時,我們便不在尊敬祂。若是以天主為協助性,或是以宗教信仰作為一生活平衡之需要事物時,我們便仍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態度中;天主被找到及尊敬時,只是我們個人虛榮的延伸、渴望的完成...這都是幼稚的觀念和態度。我們不但以否認天主,並且還以自我為中心的祈禱,來冒犯天主,這種情形下,我們不承認祂為天主,與我們不同及超越我們可操縱的一位。
8.若是我們的語言(熱忱敬禮、神學及禮儀)在說到祂時,將天主看作是地上的事物(完全被認知、可以定義的、如同與常人一樣去會晤)便是在冒犯天主;若是我們認為天主的「信理」可以完全被講通,將天主的愛限定在規則上,限制了天主聖神的行動只在教會內,與天主的相只限於外在的實踐的信仰方式,這都沒有真心地光榮及讓天主受到光榮。
9.若是我們建立教會的建築,我們發表許多有關天主奧秘的論文,以教象徵符號作為社會臨在的方法時,我們沒有讓天主的名受到光榮;只有當我們以純潔的心靈、對正義的渴望及努力走成全的之德時,天主的名才受到光榮。只有在沒有任何偶像的聖殿裡,天主才會臨在那裡。
我們以生活、團結一起的行動、為和平付出犧牲及努力、建立起更為合乎正義的人際關係、截斷任何暴力的途徑及對他人的剝削時,天主才受到光榮。當以天主肖像造成的人類受到暴力的威脅,天主常是被冒犯的;人類的尊嚴獲得了恢復時,不受任何暴力的犧牲時,天主受到了光榮。
10.看到了這些反省之後,我們面對的挑戰是:要建立一個尊崇及敬愛天主的高品質的生活的世界。我們長期遺忘了這種關切;聖德要被專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在人類痛苦的奧秘,在人純潔的心靈,提升精神領域,對近人的愛德及對教會的服從;這些無法予取代的價值,都是我們走向聖化人類及創造出一顆新心的要點。(參閱:格前六9-11)
11.這種努力的目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更是社會團體本身要注意的。社會是藉由關係性、權力、作用及興趣等交織而成的;有時在社會活動中會有不正義的情況發生;為此,天主在社會性方面受到的冒犯更加嚴重。為此,在社會幅度方面,讓天主的名受到光榮是極為重要的。在歷史中有許多人與受壓迫者同在為了求得這些人自束縛中得到解脫,天主為此受到光榮;天主的名因著許多與那些生活在低賤地位人們團結一致、在社會衝突過程中仍能協助人們建立起平等關係的人們而受到光榮,例如:「你不可佔有你兄弟的妻子。」(谷六18)若翰就是屬於這種情況。(肋廿五17):「你們不可彼此欺壓。」現今的基督徒很少在這方面光榮天主。
12.耶穌就是走在這條路上。祂不但以更新的人的角度看事情,而且也看見新天新地;祂被視為天主的聖者(路四34;谷一24;若六69),祂是一位淨化世界及使之成為光榮天主的環境者,因著參與祂的生活,使所有的一切也都成為聖善的。
當世界及人類被聖化時,天主的光榮便產生了。在聖經裡,「光榮」和「名」常出現在同一場合及內容中:天主的名必受到光榮。(詠八九19,12;若十二28)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承認天主是天主;我們要屈服在聖父之前,祂是歷史的主人(無論有多少看來似乎是矛盾的存在)。重要的是:世界應體會到真正天主實體的存在,天主是真正的根源、意義及未來。
天主父受光榮是耶穌首批門徒團體──教會──的工作;教會舉行及紀念祂的臨在、偉大及勝利!教會是天主父及在世光榮的象徵;光榮天主就是指讚頌、光榮祂;無論有多少阻礙、殘忍;歷史仍存在足夠天主顯示自己的事物,讓我們可以去認同祂及接受祂;眼淚並不能讓心靈的喜悅失去,而教會主要的工作是肯定及舉行紀念天主父的一切。
13.願你的名受顯揚,也有末世性的幅度;我們在歷史中發現,我們可以走出許多可能性,建立一個聖善、較好、正義及純潔的世界。所有的人都渴望正義、和平及愛,但人們卻沒法在這個世界中發現永久的居處。「正義」是指人的均衡及和諧;「和平」是渴望及滿足之間的平衡,破壞性敵對情況的消失;「愛」是對其他人的自我給予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們祈求天主實踐人及歷史所做不到的:讓所有的人及社會團體都獲得聖化。天主必須光榮自己的名,我們祈求祂顯示自己的名,啟示我們祂的光榮。(則卅六22-23;依十二5-6)這樣讓我們在祈禱「願你的名受顯揚」時,卻成為一個未能完全被實現的希望──因為祂的名常是聖的。

[方濟的話]

弟兄們...你們要讚頌祂,因為祂是美善的,你們要以行為稱揚祂,因為祂就是為這個理由,而派遣你們普世來,為了藉著你們言行,替祂的聲音作證,並讓所有的人們知道只有祂是全能的。你們要恪守紀律及在聖善服從內,以堅定及美好的決心,完成實現你們所許諾的,因為天主對待我們,如同對待祂的兒子。(大會8-11)

[吟詠]

1.讚頌稱揚你

天主父 我讚美你的壯健
天主父 我歌詠你的闊大
萬物之美 不斷頌揚你威力的無邊
雪地掙扎的小草 也都顯示你愛的偉大

天主父 我讚美你的慈愛
天主父 我歌詠你的光明
詩歌之美 讓天外雲彩織造你的美
嘹亮歌聲的飛揚 也都道出天人間的一座虹橋

讚美你 歌詠你 高聲唱出阿肋路亞
敬拜你 稱揚你 讓讚美的歌聲 說出天主父的全能和偉大

2.天父如一顆明星

袒露我坦白的胸襟 心靈浮現一顆明星
任憑人生是幻是真 天父的愛卻是永遠不變的明星


3.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我們對你的認識變得更為清楚,好使我們知道你的恩惠有多廣博,你的諾言有多麼長遠,你的威嚴有多麼崇高,你的裁判有多深邃。


[祈禱]

天主父,願你的聖名永遠受顯揚。因為你的慈愛,讓我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發現了我們在你內的真實及偉大,我們願意隨著你聖子耶穌基督的生活,生活出作為你可愛子女的身分,為將你的愛讓世人都體會到你對人類唯一的愛情。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阿們。